首頁>專題>復興路上>大國重器 大國重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 “把成功作為信仰”

2019年09月29日 14:49 | 作者:王碩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之大國重器·開欄的話]

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也許從未有哪個國家像新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改天換地的巨大變化。曾幾何時,這個大國的脊梁彎曲了;而如今,中國早已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

仰望星空,屬于中國的“滿天繁星”閃耀;探秘海洋,國產航母在碧波中起航;縱橫江河、大地,從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到高鐵延伸、公路線網完善,一個個世紀工程不斷向世界呈現出中國精彩。中國,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近14億人的吃飯問題,糧豐農穩,盛世和安;也依靠“不服輸”的韌勁,在“高精尖”領域開拓新的空間。高速粒子對撞機、量子衛星、“天眼”……一項項突破,贏得了中國與世界對話的發言權。

“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令人振奮。而這些背后,除了依靠無數人為此“嘔心瀝血、青絲換白頭”;更需要具有中國特色道路、制度的支撐與堅守。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推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之大國重器”系列報道,走近這些“重器”的參與者、見證者,一起傾聽“大國重器”的故事和細節,回顧我們共同走過的70年。

【導讀】

曾幾何時,太空寂寥,抬頭仰望,只有那閃爍的群星和一輪彎月,渴望卻不可及。幾千年來,無論是“嫦娥奔月”還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無不代表了中國人對于探索宇宙的向往。

時光荏苒。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兩彈一星”的突破到中國宇航員遨游太空,從北斗導航打造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到“嫦娥”“玉兔”萬里探月,從“天眼”“悟空”對宇宙射線的觀測到“風云”“高分”的應用……中國邁向太空的步伐穩健而堅決,曾經清冷寂寞的太空日漸熱鬧起來——


“軍禮”引發的熱淚

2003年10月15日8時59分,航天員楊利偉靜靜地坐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里,等待即將到來的發射。

10、 9、8、7、6……當倒數至最后5秒,他突然對著攝像頭鄭重地敬了一個軍禮……屏幕另一頭,地面指揮控制中心中,李洪瞬間淚濕眼眶。

“這個敬禮是中國首位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同時也是他對我們的肯定——他相信乘坐中國人自己研發的火箭、飛船,是完全可以‘保障他安全上去,也能保證他安全回來’。”

將近16年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洪依舊有些激動。這個技術出身、身高1米8多的“錚錚硬漢”平時很少感情外露,此時卻有些哽咽。“那一刻,身為航天人,分外驕傲。”

他清晰地記得,從火箭點火到進入太空軌道一共580秒。“我們含著熱淚,一秒一秒地數,目送他進入太空。也是從那次起,大家養成一個習慣:可以清楚地描繪出火箭每一秒是什么樣的姿勢,彈道畫出來是多么美麗的一條曲線……”

而當楊利偉完成飛行任務返回地面后,見到李洪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你們,我這個英雄是你們托舉的!”

歷史將銘記那一刻——浩瀚太空迎來了中國的第一位訪客,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在回望這段歷程的自傳《天地九重》中,楊利偉也曾寫道:在太空看地球,美得無法想象。不單單是視覺上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沖擊。“雖然我是獨自飛行,但不是一個人在飛,而是代表所有中國人。我看到的一切證明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成功。那一刻,中華民族在我心中是多么神圣,對國家和民族產生了無比熱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如果說,每次火箭發射成功、航天器完成任務都是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那成就這些“瞬間”的卻是無數人幾十年如一日,專注于自己平凡崗位的結果。

特別在李洪他們這些“內行”眼中,近年來中國航天領域接二連三取得突破,正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最直接的體現。

在航天界有句行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李洪參與設計的第一個項目是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簡稱“長二捆”)。公眾或許對這個型號并不是很熟悉,但1990年它的研制成功將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從2噸左右提高到了9噸以上,意味著中國從此具備了可以承載航天飛船的能力。這直接影響了1992年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

“長二捆”的研制成功還創造了一個奇跡——科技人員在18個月內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實現首次飛行成功。

要知道當時正值一個特殊階段——“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為了彌補科研經費不足,那時的科技人員不得不“各顯其能”:搞結構設計的,去設計大理石產品;搞電的可能還做過電風扇……但是,憑著航天人這股子“就是窮光蛋也要拼命干”的精神,“長二捆”的研制成功成為中國航天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的“基石”。

隨著承擔任務的愈加復雜,更多時候往往是“十年磨一‘箭’。”

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胖五”)為例,它是我國運載能力最大,未來要承擔空間站發射任務的主力火箭。

據李洪介紹,“胖五”2006年立項,2016年首飛。但“胖五”的發動機卻是在1986年就啟動預先研究,至今仍在不斷做可靠性的提高工作。

“如果按工作年限算,僅發動機一項,30多年間就經歷了兩到三代科技隊伍。絕大多數人默默無聞,卻一直夜以繼日地推進技術的進步與成熟。”

2003年,在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的大會上,載人航天精神被總結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這些話語看似簡單樸實,但的確是支撐中國航天輝煌成就的根基所在。”談到這里,李洪頗為感慨。“我們有幸參與到這樣一個國家重大工程中,回望來路,自己都覺得驚訝。大家只是專注本職、埋頭苦干,可能也就是因為此,才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吧。”

與“大人物”的“頂撞”

回憶起載人航天工程最可貴的成果,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認為,是通過工程“造就了一批年輕、有才華、組織能力強的科技隊伍,代表著航天未來的希望。”

而這一點也是令國際同行最為吃驚與羨慕的。據統計,俄羅斯目前航天科技人員大都是60歲以上;美國也平均50多歲;而中國航天隊伍骨干力量的平均年齡不到35歲。

在李洪看來,“對青年人才大膽用、放手用”是這些年航天取得諸多成績的重要經驗之一,也是老一輩航天人不斷言傳身教的結果。

他至今還記得一次與“大人物”的“頂撞”。

那時李洪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會議上,他和同事們與我國“航天四老”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任新民院士討論控制系統平臺的測量數據問題。當時已經70多歲的任老剛說完,李洪立即接過話頭說:“任老,您說得不對。我覺得測量數據應該是……”

“當時在場的人都傻了,一個20多歲的‘小年輕’怎么敢這么直接質疑老總?”多年后回想起這一幕,李洪的眼睛亮亮的,嘴角含笑,“我有那個反應,就是因為我們航天有這種氣氛:老一代的航天人會以各種方式鼓勵你講實話、辦實事;他們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大家共同為事業奉獻。”

李洪還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時他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分管質量管理工作,有一陣正處于質量事件高發的時期,時任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的劉紀原幾乎每一周都要到研制現場做相關檢查,并要求院里提交的書面匯報不能有一個錯別字,不能有任何描述不清的問題。

“我起初很不理解,認為糾纏這些細節沒有必要。他就和我說,這些文件都是要歸檔的,讓后人去查看。如果寫不明白一個問題,你是對歷史不負責任,因為這是多少人在一起沒白天、沒黑夜得出的成果。”

正是在老一輩航天人的潛移默化下,“嚴、慎、細、實”已經融入了他們這一代航天人的血脈;而他們,也正努力將這些思想方法傳承給下一代年輕人。

運貨、“運人”大不同

總結載人航天工程獲得不斷突破的經驗,在李洪看來,除了航天人自身的努力,與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各方面科技水平的進步息息相關。

李洪記得,楊利偉飛行回來后曾反映:在火箭上升階段有20多秒他非常難受。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飛行數據發現,這是因為火箭和飛船產生了8赫茲的共振。人體對這種低頻震動非常敏感,疊加在大約6G的負荷上,更讓人難以承受。

“其實這個問題從研制火箭一開始就存在,但過去火箭是‘運貨的’,同時受一些模擬仿真技術和實驗設施限制,我們并沒有關注到這點。”

為解決低頻震動問題,航天系統集合了全國各方面的力量,歷時兩年多聯合攻關,實現了從理論分析到單機性能改進,再到整個系統優化的全過程,將飛行器可靠性、安全性指標提到了更高量級。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們,將不會感受到震動帶來的影響。

李洪告訴記者,載人航天的經費當年大概有一半投入到天上,但還有一半成為了積累,為我國后來深空探測打下基礎的同時,也把測控技術等全面帶動起來。

如今,從看電視依靠的通信衛星,到外出時用到的導航系統;從對氣象、海洋、地質等的監測,到緊急救援、環境保護,乃至航天生物原料藥、航天育種……航天技術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節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是擺在這代航天人面前的神圣使命。

在采訪中,李洪多次強調:航天探索向來伴隨著巨大的挑戰和風險。他指出,雖然目前我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但分析飛行數據可知,成功中有差一點失敗的時刻,失敗中也有差一點成功的機會,可謂“成敗一線間”。而做到“萬無一失,永保成功”一直是航天人不斷的追求。

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中國航天人給出了充滿激情的答案——“把成功作為信仰”。李洪解釋說,“就是要歷經困難與挫折的磨煉,做好優秀精神文化的傳承,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技術精湛、作風過硬的人才團隊。”

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滿。“新時代航天人有能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我們將不辜負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胸懷航天強國夢想,強化使命擔當,加強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那些第一次

1954年7月26日,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批飛機試飛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從此拉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次發射無人飛船“神舟”一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中國第一次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標志著中國成為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次發射繞月衛星——嫦娥一號。

2008年9月27日,中國航天員第一次完成太空行走。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次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

2012年6月18日,中國第一次完成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為我國建立空間站奠定了基礎。

2013年12月2日,中國第一次發射月球車——“玉兔號”月球車,這是中國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足跡。

2015年12月17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航天 中國 李洪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AV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 | 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