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復興路上>邊陲再探明珠 邊陲再探明珠
萬里邊陲再探明珠|彩虹的日子
開欄的話
2009年,人民政協報發起“萬里邊陲探明珠”大型采訪活動。本報記者分赴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深度探訪,吟唱各民族大團結大聯合,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旋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協70華誕,本報又一次發起“萬里邊陲再探明珠”回訪報道活動。通過對曾經報道過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的再次深入采訪報道,試圖描繪出10年間,各民族團結一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奮斗的新時代畫卷。
土族盤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麻寶琴在制作盤繡作品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在飛往西寧的航班上,飄來歌手樸樹的這首歌,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10年前,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本報啟動“萬里邊陲探明珠”大型采訪報道活動。當時,記者有幸參加。
10年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本報再次啟動了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回訪報道活動。56個民族56支花,那些散落在祖國萬里邊陲的民族之花,你們還好嗎?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從西寧出發駕車行駛30多公里即到互助,一進縣城,記者就好奇地從車內向外四處打望,迫切地想看看這個有著傳奇歷史的人口較少民族,她的聚集區到底有怎樣的異域風情?
打望的結果讓記者有些失望,互助的街景和西北大多數縣城大致相同,街上行人的裝束面貌也沒有記者想象中濃郁的民族特色。對于記者的疑問,縣文聯副主席李卓瑪莞爾一笑,這位土族姑娘似乎對回答這樣的問題早已司空見慣。“我們土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使用漢字、藏文。所以你們在街上看到的都是漢字,沒有一點陌生感。另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土族與羌、藏、蒙古等民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單從相貌上你們很難分辨出誰是土族。”
“不過,你們可以到了春節和納頓節再來。那時,我們都穿傳統的民族服裝過節,就有你們想看到的民族風情了。”李卓瑪笑著說。
“其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土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積淀十分厚重。”李得元是一位土族文化學者,這得益于他曾長期擔任互助縣委統戰部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一職。得知記者的來意,李得元推薦我們去互助土族故土園,“那里一定有你們感興趣的地方”。
說去就去。路上途經吐谷渾大道時,李得元自豪地說,“我們都是吐谷渾的后裔”。在李得元的描述中,一幅壯麗的民族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公元3世紀,遼東鮮卑族慕容部落首領慕容涉歸的庶出長子吐谷渾,帶領1700戶部族策馬西遷,歷經艱辛、輾轉遷徙,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土族。土族先祖曾在環青海湖、甘青牧區和新疆東部等地區建立了長達350多年的吐谷渾王國,后來又作為附屬國存在了300多年,開創了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存世最長的紀錄。
這是何等壯觀的部族大遷徙。歷經40年頂風冒雪,從東到西,橫貫祖國北疆;開疆拓土,民族融合,終成一方大業。
不夸張地說,吐谷渾王國,造就了絲綢之路南道上幾個世紀的繁華盛景。
所幸,土族的歷史文化在互助得以傳承,吐谷渾王國的榮耀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得以延續。互助土族自治縣成立60年來,土族和其他各族群眾和諧相處,共同守望和開發著這片美麗而多情的土地,鑄就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輝煌成就,培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藝術之花。
這,是最好的歷史證明。
“向著藍藍的天空看,艷麗的彩虹掛天邊/那不是彩虹掛天邊,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在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彩虹部落土族園中心廣場,當這首在土族民眾中廣為流傳的贊歌,再次盤旋在夏日青海高原藍天白云下時,記者震驚了。
難怪土族被稱為“彩虹民族”,難怪互助被譽為“彩虹的故鄉”,不到現場你無法領略這份天籟。彩虹是土族的標志,也是土族的民族性格,就像這里盛產的青稞酒,是歷經翻炒陳釀的甘洌清香,一飲而盡蕩氣回腸。
土族人民的豪情就在這酒中、這歌中,那是千百年來歷史風雨洗刷后的天邊彩虹。
歌聲停,鼓聲起。舞臺上,壓軸大戲《土族婚禮》即將上演。“在我國各民族婚禮中,土族婚禮的表現形式最有藝術特點,被譽為‘歌舞劇’式的婚禮。婚禮自始至終在載歌載舞中進行。”身著民族傳統服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婚禮》代表性傳承人董思明,對于這出大戲再熟悉不過。
一邊聽著董思明的介紹,一邊盯著舞臺上的表演。很快,記者同周邊的觀眾一起被“婚禮”的歡樂氣氛所感染,手機對準舞臺不停地拍照、錄像,生怕錯過每一個場景。
太好看了,道拉、哭嫁歌、迎娶歌、安召舞……土族文化藝術元素統統“打包”裝進了“婚禮”中,這不正是記者不遠千里來探訪的邊陲明珠最美麗的容貌嗎!“整場表演要持續2個小時左右,就是讓各地來的客人領略一下互助風情,了解土族文化。”演出結束,記者還沉浸其中,董思明的話語把我們拉了回來。
回過神來一想,其實剛才舞臺上好看的不只是歌舞,土族的傳統服飾更錦上添花。
說起土族傳統服飾,就不能不提“盤繡”。
土族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為刺繡、盤線。盤繡藝術明顯地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男子習慣在領口、襟邊、袖口和下擺上鑲四寸寬的紅色或黑色的邊飾。婦女的衣服更加艷麗,她們的服飾中最有特色的是七彩花袖,花袖是由紅、黃、綠、青、紫五色彩布拼制而成。土族婦女因此自豪地說:“那是按照天上彩虹的顏色調配成的”。
不愧是“彩虹民族”!
彩虹最容易出現在每年的5月—9月,這也是青海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在這5個月中,每天早晨8:30,麻寶琴老人準時出門,從東溝鄉大莊村乘坐班車前往彩虹部落土族園,那里有她的一個展位。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土族盤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這位74歲高齡的土族老人自幼迷上了盤繡技藝,8歲開始隨母苦學多年。為人善良隨和的她,不僅自己精通盤繡技藝,更熱衷于盤繡技藝傳承事業,周邊丹麻鎮、五十鄉的30余位盤繡能手都得到過她的真傳。
“我每天都來,看到全國各地的游客那么喜愛盤繡,我從心里高興。”麻寶琴老人一邊熟練地穿針引線,一邊笑著回答記者的提問。那笑容,平靜而祥和。
臨近閉園時間,老人準備收拾攤位。“兒子一會兒開車來接我回家。”老人笑著說。
一天的勞作對她來說是那么平常,又那么充實。
望著老人離去的背影,記者突然有些感動:像“盤繡”一樣,土族傳統文化藝術———這朵鮮艷的民族之花,不就是在麻寶琴老人們日復一日的堅守中美麗綻放的嗎!
編輯:曾珂
關鍵詞:彩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