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甘肅臨夏土地“蛻變”:“新莊稼”覓出脫貧出路
初秋時間,甘肅臨夏州臨夏縣尹集鎮農田中,侯喜昌開著拖拉機在村民配合下進行播種、覆膜作業,他們如同一條“流水線”,在機器運轉和鐵鍬揮舞間完成“日常任務”。
侯喜昌是大灘村農民產業扶持合作社負責人,在收完第一茬種植的豆苗、荷蘭豆、西蘭花、長壽仁豌豆等高經濟價值蔬菜后,眼下他正帶領村民在流轉的320多畝土地里覆膜,準備播種第二茬“新莊稼”。
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脫貧難度極大。目前,該省仍有貧困人口111萬。而臨夏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兩個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三區三州”之一,所轄縣區除臨夏市實現脫貧摘帽外,7縣均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2018年底全州仍有16.38萬貧困人口未脫貧,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其中,如何在受限的自然條件下,拓寬“種糧人”掙錢渠道,實現靠田出糧。臨夏官方立足改善民生,通過因地制宜尋“新莊稼”找到了出路。
成立于2018年底的大灘村產業扶持農民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的方式,引導260戶村民發展高原夏菜產業,在助推農民增收上探索出了“新路子”。
侯喜昌表示,當地官方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為村民提供全程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并統一收購,銷往廣州等地。
“畝均產值都在5000元以上。”侯喜昌說,吸納的150名土地流轉戶和建檔立卡戶人均月工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種植幾十年傳統莊稼的村民胡增玉看到高原夏菜供不應求,打消了此前重重顧慮,選擇成為了一名蔬菜種植產業工人。“以前,在地里忙活一年,除去各種成本,略有收入,但基本也勉強度日。”他對比著前后收入說,如今,他將4.5畝土地和1萬元入股到合作社,除土地租賃費和分紅費外,加之合作社工資3500元,“生活美滋滋”。
無獨有偶,平均海拔2500米的東鄉縣董嶺鄉董家嶺村便選擇了種植了百合。近日,記者走訪了位于董家嶺村的董嶺鄉百合種植示范區,發現在每一株百合秧子下,都能挖出小孩拳頭般大的百合。
2017年,董家嶺村村民馬五十五和馬尕西返鄉試種百合成功后,在幫扶干部支持下,成立百合種植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逾100畝,吸納30戶村民,拉開了該村大面積種植百合的“序幕”。
據臨夏州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該州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6億元,整合涉農資金27.8億元,全年脫貧人口11.22萬人,全面扶持貧困戶發展養殖、特色種植產業,新增推廣蔬菜、林果、中藥材、百合等特色種植144.91萬畝。
【編輯點評: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的方式,引導260戶村民發展高原夏菜產業,在助推農民增收上探索出了“新路子”。】
關鍵詞:“新莊稼”覓出脫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