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內蒙古自治區:多管齊下構筑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調研考察內蒙古,期間都對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提出殷切希望。內蒙古自然資源稟賦獨特,擁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濕地、大沙漠、大山脈、大空間”。在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中,內蒙古是“東北森林屏障帶”和“內蒙古防沙屏障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內蒙古也是北方地區的“水塔”和“林網”,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的“碳匯庫”和“擋沙墻”,生物多樣性保護地。
為此,針對內蒙古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打造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的戰略定位,筆者有一些思考和建議。
科學開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的沙化特點和治理難易程度,因地制宜,分區施策。一是要科學編制荒漠化防治規劃。遵循“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荒漠化治理原則,制定針對不同地區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保護的規范與標準,既要一定時間封育,恢復植被,又不能長期過度保護而導致草地退化。
二是要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地,植物與動物是協同進化和發展的,缺一不可。沒有了牛羊,就不能成為草地,家畜是草地最好的管理者,優化畜群結構,適度放牧,有利于植被的健康發展。沙漠及沙地的植被建設需適度,嚴格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地下水條件,不能盲目建設和過度建設。
三是推動沙區生態產業發展。“利用陽光、通過生物、延伸鏈條、創造財富”,將林草沙三業結合,是干旱區荒漠化防治、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應充分利用沙區資源稟賦發展沙區特色生態產業,培育生態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沙區產業園區,推動一批沙區生態創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是發展沙區經濟的重要方向,在沙區形成以生態化、知識化、規模化、網絡化和商業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
構建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
通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國家公園管理者與當地農牧民利益共享模式。可以在內蒙古設立不同類型的國家公園,如大興安嶺森林國家公園、克什克騰和錫林郭勒草原國家公園、巴丹吉林沙漠國家公園等。
同時,探索建立草原、森林、荒漠、水資源等為重點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形成轉移支付、橫向補償、行業轉移支付互為補充的生態補償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生態補償新機制。完善補助標準與方式,合理確定生態受益主體,保障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的有效實施。現有的補償政策尚不足以有效保護草地,而且導致牧區居民間、干群間矛盾較多,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
探索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策略
內蒙古是我國綠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綠色畜牧養殖與乳肉加工是內蒙古的傳統優勢產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牧業發展已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提升自治區草原畜牧產業特色和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當務之急。
要推動內蒙古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引導種植業和養殖業協同發展,科學推行“藏糧于草、藏糧于肉、藏糧于奶”發展方向,實施“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產業致富”發展策略,實現農牧業轉型升級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要大力提升種業發展水平,實施草原畜牧種業振興計劃,引領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將內蒙古打造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畜牧種業大型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
要在集中集聚集約上找出路,大力發展農村牧區產業經濟,推動鄉村振興,這是鄉村環境變好的基本保障。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盡快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物質保障。要加強草原保護,強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護好生態環境,更多產出生態產品,體現生態價值,始終沿著綠色發展道路前行。要以生態立區、生態富區為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走生產發達、生活幸福和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贏”之路。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生態 發展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