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首都大學生扶貧:從新知到心知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這個暑假,一群志同道合的首都大學生奔向祖國的大江南北,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投身于脫貧攻堅的服務中,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帶去一份溫暖。
北科大
走進聽障孩子的世界
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特殊教育學校,有這樣一批特殊的孩子,他們聽不到同齡人的嬉笑聲,聽不見夏天的蟬鳴聲、汽車鳴笛聲……他們是聽障學生。
“目前我國的聽障群體達2000萬,社會中依然存在眾多對聽障群體的誤解,歧視異樣的眼光阻隔了他們與外界交流的期待與渴望。”北京科技大學大一學生陳紀杉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暑假,她與另外11名志愿者組成黔守支教實踐團前往這個學校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支教工作。
這里有部分是聽力損失較輕的孩子,需要佩戴助聽器。還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先天聽力障礙,一生下來,他們的世界便是靜默無聲,需要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才可能康復。和這個世界“打交道”,對他們而言是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黔守支教團用了三個月時間,為這群孩子準備了心理健康、傳統文化、職業模擬等10門精品課程,希望可以培養并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陳紀杉仍記得,在上第一節課時,他們讓孩子們做自我介紹,大多數孩子僅僅在紙上寫出幾句話,沒有人敢走上講臺。即使上了講臺,他們也是拘謹而不知所措,需要手語老師一句一句溝通“翻譯”才行。
但幾節課之后,他們已經可以將自己寫的東西配合著手語“咿咿呀呀”地“講”出來了。這些離不開志愿者的用心付出。課上,他們為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努力學習手語動作,盡可能地用肢體語言與聽障學生進行交流;課后對特校教師進行深入的訪談,全面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實用可靠的幫扶建議;在手工課上與特校學生共同構思作品,通過做手工、畫畫的形式幫助孩子們開發潛力,進一步探索他們未來的可能性;在趣味運動會上帶領他們跳舞,玩“五人雙足”“一圈到底”等各種游戲,在運動中強身健體,釋放自我……
“未來就在前方,世界屬于你們”“用心傾聽和訴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聲音”“人生有無數光明大道,堅強地走下去”……臨走前,志愿者們把寫有北科大學子們祝福的明信片送到這20個孩子手中作為紀念,希望他們能積極勇敢地面對以后的生活。
外交學院
為留守兒童帶來溫暖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外交學院大一學生孫正為孩子們講授《苔》這首詩的時候,班上一位叫夢琪的小女孩分享了自己的讀后感:“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句詩告訴我們,即使是像苔花一樣平凡的人,也可以擁有牡丹一樣的志向,然后為了實現它不斷努力。”孫正記得,那天,夢琪說這句話的時候,她臉上純真無邪的微笑像花朵一樣綻放。
這些孩子們來自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東埝頭社區,在這里,他們大多買不起校服上不起學,有的每天照顧病重的親人,有的失去了父母。可是,他們卻依舊積極、快樂,對知識充滿渴望,對未來充滿期待。7月初,外交學院知行學會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11人來到這里,開始了為期12天的助力教育欠發達地區的社會實踐活動。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小心孕育著自己的夢想,默默努力,扎根土壤,等待著綻放的一天。 ”外交學院大二學生、實踐隊員賈凡告訴北青報記者,這12天時間里,他們課上為孩子們講解有趣的內容,課間陪孩子們一起玩耍、做游戲,放學后帶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手工和表演戲劇,讓這里的留守兒童感到了來自北京大哥哥、大姐姐的關愛。從最初的閃躲到后來的開懷大笑;從一言不發到分享煩惱;從課堂上的緘默到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他們一點點的變化與成長,實踐隊員都看在眼里。12天太短,實踐隊員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什么,但至少可以讓這些孩子們感受到陪伴的溫度。
農大
課題調研逐一尋訪村戶
農村宅基地的使用現狀是什么?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應該往哪個方向改?
今年暑假,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宅基地改革探究團隊來到河北省曲周縣開展了實踐活動。他們利用極差法和均方差賦值法,對《2017 年曲周縣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初步了解了曲周縣各村發展情況,選取曲周縣城鎮化發展不同的三個村莊作為調研地,收回有效問卷 209 份,為后期曲周縣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
“為了拿到更多有效問卷,我們挨家挨戶對村民進行了訪談。”團隊成員、農大土地學院學生李許紅告訴北青報記者,經過兩天的討論,反復修改,團隊設計了一份專業的調研問卷,內容涉及家庭宅基地面積、拆遷補助金額、宅基地政策認知程度和鄉村未來發展的建議等問題。在實踐的7天里,小隊成員對發展水平不同的胡近口村、東流上寨村和西來村進行了問卷調研兼實地勘察。
他們首先向村委會成員了解村莊整體的發展情況,再走進村民的家里,與村民面對面進行深入交流。當時氣溫達到35℃以上,小隊成員往往是還沒走兩步,汗水就濕透了衣衫,但沒一個人愿意留在空調屋里“享福”。
實踐團隊經過后期數據處理發現,三個有代表性的村莊都有過半數的人愿意住進村統一規劃的住宅,但仍希望擁有居住的宅基地使用權,這和城鎮的商品房有著根本的不同;另外,大部分的村民希望村集體統一規劃的住宅是獨門獨院式,不太樂意高層公寓式住宅,這和經常干農活存放農機有直接關系。實踐過程中,小隊成員還考察了村莊的經濟發展情況。他們發現,光靠農業的收入不足以滿足生活需要,相關村莊利用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業和牲畜養殖業,帶動了村莊整體的發展,但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些大學生的到來為我們宅基地的改革提供了很多青年方案。”曲周縣的領導說,雖然調研只有7天時間,但他看到了這群“00后”的耐心和責任心。
【編輯點評:扶貧貴在行動,從新知到心知,只有一字之差,卻有很遠的路要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