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傳統陶瓷“觸電”擦出新火花
融合創新夯實產業根基,“互聯網+”辟出發展新路——
傳統陶瓷“觸電”擦出新火花
本報記者 李盛丹歌
在2019中國(北京)國際精品陶瓷展覽會廣西欽州坭興陶展臺上,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展品。 李盛丹歌攝
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陶瓷行業,在當前的市場需求變化中,正在不斷尋求創新路徑,尤其是各大產區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在跨界合作中,摸索出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拉坯機快速旋轉,泥料在手指的按捏下拉伸、延展,每一次接觸都改變著它的形狀和結構,轉眼間一件陶藝作品的雛形初具……在近期舉行的2019中國(北京)國際精品陶瓷展覽會上,不少參觀者都被陶藝制作現場體驗環節吸引,擼起衣袖親手做起來。
“如今生活節奏這么快,我們真的需要找到一件能讓我們安靜下來、沉下心、專注做的事情,陶藝就很不錯?!睆氖路康禺a工作卻偏愛手工DIY的張先生說。長白山黑陶技藝傳承人鐘離子正在耐心地教著張先生制作陶泥,他說:“不要小看我手上的小器具,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給陶泥上紋路,每一種有不同寓意。”
剛剛大學畢業的陶瓷專業學生周逸悅則被來自廣西欽州的坭興陶所吸引,“不上釉、不添彩,坯體就能窯變出許多色彩;茶葉存放在這樣的陶罐中數年都不會霉變……簡直像神話里的器皿,傳統陶藝真是處處充滿驚喜!”
在展覽會上,參觀者可以看到來自江西景德鎮市和吉安市、廣東潮州市、山東淄博市、江蘇宜興市、廣西等各大產瓷區的各類陶瓷作品,傳統陶瓷、家居生活瓷、現代藝術瓷、文創禮品等不一而足。豐富的展品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我國作為世界最大陶瓷產銷國的底蘊。
我國的陶瓷行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陶瓷即作為新興商品進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印度、波斯以及埃及,并間接銷往歐洲。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陶瓷業逐漸開始引進國外先進陶瓷制造技術和設備,燒成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并逐步用天然氣替代燃煤,達到環保、減排效果。同時,在原有的傳統陶瓷制造工藝和陶瓷文化基礎上,改進、創新和完善相關工藝技術,并在外觀設計、文化創意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陶瓷藝術大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表示,本次展覽很好地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陶瓷文化的魅力,集結了各大產區的成果和藝術家作品,尤其在日用陶瓷設計和當代藝術設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當下如何將傳統與創新更好地融合,是陶瓷行業值得探討的課題?!敝醒朊佬g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呂品昌說。
作為一項傳統民間工藝的廣西欽州坭興陶,正是在這方面不斷思考探索。前來參加展會的欽州坭興陶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傳儀介紹說,坭興陶以當地獨有的陶土泥料、不可復制的“窯變”藝術逐漸贏得海內外人士贊譽。近年來,欽州市更是將坭興陶產業與旅游業融合,極大地推動了坭興陶產業的發展,創建自治區級坭興陶特色小鎮,鼓勵坭興陶企業創建A級景區品牌,充分發揮坭興陶文化創意產業園品牌作用,扶持園區及入園企業發展,吸引外地企業投資產業園。
與此同時,欽州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學校參與坭興陶的傳承與發展,加大陶藝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北部灣大學、北部灣職校、廣西英華國際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擴大陶藝有關專業人才招生,解決了人才障礙,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今年的展會上,“互聯網+”的身影處處可見。
今年40歲的張義民邊參展邊把“直播間”也開起來了。張義民是江西景德鎮陶瓷緣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雙腿殘疾的他,在展臺坐著輪椅做直播,“剛有電商直播平臺時,我就意識到是個好機會,不僅可以降低運營成本,還可以更廣泛地將產品和陶瓷文化傳播出去”。在各大電商平臺,都能找到張義民的店鋪,他們的陶瓷產品通過網絡銷往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僅網上銷售額一年就超過500萬元。
目前,陶瓷電商從原來的單打獨斗走向了抱團發展、合作共贏,取得了豐碩成果,“陶瓷+電商+快遞”的高速發展之路不斷拓寬,通達全國。
線下是傳統安靜的陶瓷世界,線上是日新月異的網絡世界,線上線下碰撞擦出新火花,也為陶瓷行業注入新動力。
編輯:楊嵐
關鍵詞:陶瓷 傳統 坭興 興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