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駐村第一書記張之秋:“鏗鏘玫瑰”扶貧路上綻芳華
高挑的身材,大方的衣著,親切的笑容,溫和的話語,這就是南召縣板山坪鎮板山村第一書記——張之秋給人的第一印象。提起張之秋,板山村的村民無一不豎起大拇指,紛紛夸她是百姓的貼心人!群眾的知心大姐!
2017年3月,在組織部門的遴選安排下,南召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張之秋進駐南召縣板山坪鎮板山村擔任第一書記。板山村位于鎮政府西1.5公里處,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32個自然莊,322戶1285人,耕地499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4畝,山坡面積15100畝。
看著癱瘓在床的公公和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她帶著依依不舍的留戀和牽掛,整理生活用品,第一時間進駐板山村開展工作。 披著晨光,迎著晚霞,板山村的鄉間小路、田間地頭到處都有第一書記張之秋的身影。鞋子、襪子跑壞了幾雙,換來的卻是群眾們日漸積累的信任。駐村第一年,她走訪群眾100多戶300余人,組織召開各種會議20多次,澄清了全村“十類”人員底數。
她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精準識別,依照“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決議”的程序,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在精準識別中,她堅持“一碗水端平”,刪除不符合條件的19戶,新增貧困戶7戶。
近兩年的時間里,張之秋探索出了一套“兩走一送”工作法,即:走到貧困戶心里交朋友拉家常,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親人,撲下身子同吃同勞動,了解貧困戶的想法,因戶施策,共同探討制定脫貧計劃;走近貧困戶家中,了解家庭收入情況,動員貧困勞動力發展致富項目,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送實惠,即送扶貧優惠政策,積極向上爭取扶貧優惠政策,讓每個貧困家庭享受到黨和國家的政策“大禮包”,做到“應享盡享”,真正讓群眾得到實惠。
在走訪過程中,板山村上莊和下莊兩組群眾向張之秋反映,該處河道失修,每年汛期大水都會沖毀農田及兩組連接的土路。群眾事,無小事。張之秋詳細了解情況后,積極聯系相關部門爭取了總投資約120萬元,長880米、2.5米寬護河堤項目,在堤上修建水泥路聯通兩組,500余名群眾汛期再無后顧之憂。
“哪里最需要幫助,哪里總有她的身影”。板山村小豐崖組致富能人陳旭提出想在閑置坡地種植羊肚菌,增加家庭收入,但缺少蓄水池等基礎設施,希望得到幫助支持時,張之秋風雨無阻,多次到該組實地勘查后,認為該項目能夠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她積極爭取坡地飲水工程項目資金34萬元并成功實施。項目建成后,重新利用了閑置耕地300余畝,現如今村里種植羊肚菌138畝,涉及農戶70余戶300余人,并成立了陳旭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60戶貧困戶務工,人均每月增加1200元收入。
張之秋深知,精準扶貧,要瞄準靶心,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確保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只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板山村群眾有種植袋料香菇的基礎,但原來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沒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走訪洽談,她確定了以香菇種植大戶為發起人,動員群眾紛紛加入,成立了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大規模發展袋料香菇。同時,她動員成立南召縣劉滿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流轉土地50畝,建成香菇棚31個,種植袋料香菇30萬袋,帶動了板山村及周邊4個行政村56戶貧困戶發展香菇脫貧致富,其中參與務工的貧困群眾每年可獲得工資性收入1.2萬元。
張之秋是一位女同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原來沒駐村的時候,家里一天三頓飯都由她親自烹飪。在駐村后,她以村為家,有時候會想念家人,牽掛著婆婆的身體怎么樣,有沒有記住吃藥;女兒早上吃好飯沒有,天涼的時候會不會多穿件衣服……夜晚,思念如潮水一般涌來,她忍不住會流下眼淚。但是白天工作一忙,就顧不上想家人家事,全心投入扶貧工作中,幾乎天天從清晨忙到深夜。
“脫貧攻堅是向幾千年的貧困宣戰,我們要把老百姓的貧困帽子摘下來,打破貧困枷鎖,撕掉貧困標簽!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事情!我有幸成為駐村第一書記,投身到脫貧攻堅的歷史洪流之中,為這個偉大實踐做點貢獻,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張之秋動情地說道。
一路走來都是歌。滿懷這樣一種樸素的為民真情,她勤勉敬業,務實重干,夙夜在公,躬身為貧困群眾辦實事,辛苦并快樂著。駐村以來,貧困戶由2017年的48戶103人降為現在的19戶24人。張之秋先后獲得南陽市“三八紅旗手”、南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等榮譽稱號。(廖濤 李貞)
關鍵詞:“鏗鏘玫瑰”扶貧路上綻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