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審計人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
低矮的土坯墻、漏雨的破房頂……幾年前,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村民李麗(化名)就住在這樣的房子里,那時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住上一間不漏風不漏雨不沾泥的房子”。
2018年3月,李麗的“安居夢”成了真。得益于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李麗和來自周邊11個鄉鎮的1720戶7210人搬遷到了政府新建的江口壩社區里,住上了小閣樓。“搬出窮窩窩”的她對未來生活有了更多盼頭。
近些年,甕安縣在住房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領域取得了新成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22%。去年7月,甕安縣接受了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摘去了貧困縣的“帽子”。“摘帽”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穩住這來之不易的扶貧成果。
在貴州省貫徹落實國家扶貧政策過程中,各個環節都有審計人助力的身影。“比如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看能否‘搬得出’,還要看是否‘穩得住’,更要看搬遷群眾的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審計署昆明特派辦的審計人員介紹。
在甕安縣異地搬遷審計過程中,昆明辦審計人員通過廣泛詢問搬遷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是否落實,了解貧困戶的顧慮和困難;通過對搬遷戶就業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全盤掌握搬遷戶的就業情況;針對少數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入住的對象未落實就業等問題,提出與當地的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落實搬遷戶就業與技能培訓、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改善搬遷戶社區的生活條件;與基層審計機關密切合作,開展審計業務指導,共同推動審計發現問題,并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整改,讓“一方水土能養一方人”。
一些搬遷戶剛到江口壩社區時,待業在家。“一下子搬過來,手頭也沒什么事,有點閑得慌。”有些搬遷戶就向審計人員反映,希望社區能有一些“打工的地方”。昆明辦審計人員匯總核實了意見,向當地主管部門反映。幾個月后,結合社區實際,當地政府在社區引入了一家主要生產椅子、茶幾、吊籃等手工編織品的企業。
“我原來是在外地打工做藤椅,現在公司就在家門口,當然要回來呀。”李麗聽說社區引入公司的消息,就聯系了社區的負責人。“在這里我是師傅,手下還帶著徒弟,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現在社區里有將近20人都在這里工作。”李麗說。
除此之外,為了讓搬遷戶們的“錢袋子”鼓起來,江口壩社區自去年年底還開展了“百企幫百村”活動,成立“創業就業指導辦公室”,重點與園區25家規模以上企業簽訂就業幫扶協議;定期開展技能培訓,教給搬遷戶家政服務、電焊、電工、開挖掘機等職業技能。
受益于此,永和鎮后壩村村民陳開發一家的收入足足增長了5.7倍。搬遷前,陳開發一家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玉米,年收入僅有1萬余元。搬遷后,通過社區推薦就業,陳開發進入了某企業工作,月薪4000余元;妻子也在附近的鞋廠工作,月入2500元左右。
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吃菜難”問題,江口壩社區根據審計建議,在社區內開辟“微田園”386塊,共計11.6畝,讓搬遷群眾“有地可耕”。
目前國家易地搬遷政策已在當地落地,審計人員依舊持續跟蹤具體落實情況和進展。
【編輯點評:扶貧搬遷,不僅要看能否“搬得出”,還要看是否“穩得住”, 審計人讓“一方水土能養一方人”。】
關鍵詞:審計人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