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探訪江西永新縣產業扶貧路上的三種“互助力量”
永新縣在中鄉主干道旁,一個個現代化的鋼架大棚接連成片,成為當地最亮眼的風景。棚內,一人多高的葡萄藤架上,一串串葡萄有序“排列”,紫的、紅的、綠的,顆顆飽滿圓潤,讓人垂涎欲滴。
可別小看這個名叫“六月果歌”的精品葡萄種植園。雖然起步還不到兩年,但已吸納了248戶貧困戶入股、分紅,共同致富,不久前還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產業扶貧貢獻獎”。截至目前,省內外慕名前來參觀交流的考察團達26批1000余人次,成為全縣產業扶貧有名的“生力軍”。
走馬永新,探訪“六月果歌”的成長秘訣,記者看到的是一幅政府、企業、貧困戶三方和諧互助的產業扶貧圖景。
政府實干:用服務贏得以商招商
李福友來自浙江,2016年受永新縣在中鄉政府邀請,前來投資農業種植項目。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福友剛開始只敢“小試牛刀”,種植當年即可收益的香瓜,是當地政府始終不變的誠信和高效服務,讓他嘗到了甜頭,增強了信心。
2017年12月,他邀上朋友鄒如明、項明華,成立了“六月果歌”智慧農業有限公司,將基地改造升級,發展葡萄產業。
“葡萄園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并且發展壯大,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項明華告訴記者,2018年5月,永新縣持續干旱,種下的葡萄苗眼看就要枯死,在中鄉政府請來消防車,送來“及時雨”,幫葡萄園渡過難關。今年6月,正當葡萄快要成熟時,在中鄉接連遭遇兩次洪災,該鄉及時調度,科學放水,葡萄園才得以保住。
不僅提供“有情服務”,當地政府還提供“有錢支持”。兩年來,在中鄉政府依照上級政策,先后為葡萄園爭取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扶貧、科技扶貧等多項扶持資金,并出資修建了機耕道、排水溝、水渠等配套基礎設施。
看著葡萄園一天天成長,在中鄉黨委書記郭頁發深感欣慰:“項目引進來后,就像我們的孩子,我們有責任保駕護航,因為,只有產業發展了,百姓收入才能增長,鄉鎮經濟才會一年更比一年強!”
企業巧干:用科技攢足銷售底氣
7月10日,永新縣在中鄉葡萄園采摘通道上,50箱葡萄正在裝車,即將運往吉安市區。
李福友告訴記者,近段時間,每天都要向外地送好幾批葡萄。“我們的葡萄品質好、糖度高,又是自然成熟,所以根本不愁銷。”雖因上半年陰雨天氣過多,上市時間有所滯后,但李福友依然底氣十足。
底氣來自哪里?李福友的答案是:新技術。
李福友告訴記者,他們從浙江溫嶺引進現代葡萄種植技術,建成4米高的溫控大棚,里面放置智慧溫控器,通過物聯網技術,遠程操作,自動控溫,24小時監測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通過這種方式培育的葡萄,甜度比普通葡萄高出一個點以上,與新疆吐魯番葡萄甜度相當。
與此同時,他們采用全封閉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肥水一體化,精準定時定量施肥;安裝殺蟲燈,減少打農藥的次數;四周布網防止飛鳥啄食,以防傳染病。
高新技術也讓葡萄產量大增,300畝葡萄園啟動才兩年,畝產可達1200余公斤,預計今年收入可超過500萬元。
“每天按照大約2.5萬公斤的速度銷售,預計1個月左右便可銷售完畢。”李福友對記者說,葡萄園已經成功打通南昌、吉安及湖南、廣東等地銷售渠道,不愁銷路。
百姓苦干:用奮斗點亮幸福生活
近日,葡萄園內,尹吉秀正在忙著采摘葡萄。作為生產小隊長,她既要種苗、剪枝、修果、采摘,還要分配任務、指導技術。上午、下午忙完園里,中午晚上還要忙家里,從早到晚都歇不下來。
當記者問她累不累,這名曾因丈夫意外去世而一度抑郁的貧困戶,臉上漾起了笑容,說道:“雖然身體上累一點,但生活有奔頭,心里覺得很幸福。”
葡萄園的快速成長,離不開眾多像尹吉秀一樣以園為家、肯干苦干的當地村民,當地村民也因在葡萄園學到了管理經驗、種養技術而增收致富。
脫貧后主動退出低保的史小六,是當地的“名人”。曾因疾病以及子女負擔重致貧的史小六,在葡萄園起步時,被聘為管理人員,如今年收入近8萬元。正是在他的帶動下,尹吉秀、史桂發、豆生蘭等16名村民來到葡萄園長期務工,每月工資超過3000元。
葡萄園的成長壯大,當地百姓也成為受益人。隨行的在中鄉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葡萄園流轉土地300畝,每畝年租400元,共吸收248戶貧困戶入股,每戶年分紅500元,繁忙時吸收60余名當地村民務工,其中貧困戶占四分之一,年支付勞務費300余萬元。
談及未來的發展,李福友胸有成竹,他表示,公司以在中鄉為龍頭,將逐步向周邊鄉鎮擴張,同時,將溫控大棚葡萄新科技培育作為主導產業,配套建設農家小院、觀景臺、果品采摘區等設施,力爭2到3年內打造成集農業觀光、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旅游景觀帶。
編輯點評:一顆小小葡萄卻承載三方之力:政府實干、企業巧干、百姓苦干,產業扶貧又一新路徑。
關鍵詞:探訪江西永新縣產業扶貧路上的三種“互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