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中科院科技扶貧創出新模式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這是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16日在介紹中科院科技扶貧工作時講的。近年來,為了做好扶貧工作,中科院積極探索,發揮優勢,以獼猴桃、雜交構樹、畜牧業、馬鈴薯等為切入點,點線面協同發力,為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提供了“中科院科技扶貧模式”。
中科院是我國科技扶貧的先行者、主力軍。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部署,中科院目前承擔了內蒙古庫倫旗、廣西環江縣、貴州水城縣3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扶貧任務。同時,中科院各相關分院和研究所還承擔或參與承擔了省市區地方57個點的扶貧任務。
據了解,在科技扶貧工作中,中科院在三個方面做了積極探索。首先,中科院科技扶貧是從中科院自有的技術中篩選優良合適的技術用于扶貧。比如中科院微生物所利用特有的青貯飼料菌劑技術,在內蒙古庫倫旗推進青貯甜高粱及玉米飼料加工,平均每噸增值40—50元,累計示范帶動382戶農牧民,使每戶至少增收1200元。
其次,中科院在扶貧中,把科技的推廣工作同地方政府的工作相結合,在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穩步推進新技術新成果走進貧困戶。
第三,中科院在扶貧工作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調動龍頭企業積極性,利用市場機制組織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帶動更多人更大范圍地步入脫貧大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就利用這種方式,依托專利品種,全面提升貴州水城縣的獼猴桃產業化水平。全縣的種植面積由最初的不到2萬畝發展到10.3萬畝,已使1.6萬貧困戶5.27萬貧困人口受益。
編輯點評:貴為中科院,卻能從小處切入,扶貧務實不無虛。難能可貴。
關鍵詞:中科院科技扶貧創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