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人間一回,道別和相聚一樣珍貴
7月7日,專注于兒童腫瘤科普、科研工作的新型公益機構“向日葵兒童”在京舉辦公益年會。會上,“向日葵兒童”公益項目發起人、“菠蘿博士”李治中分享了“向日葵兒童”過去一年的工作成就——在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李治中與30多位臨床醫學專家、200多位博士一起,聚集生物、醫學、媒體行業的資深工作人員和專業志愿者,通過網站、公眾號等線上平臺進行癌癥公益科普,已經成為無數腫瘤患兒及家庭的希望“明燈”。作為與會媒體,本刊梳理該公益年會的部分內容予以刊發。
作為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的醫生,我從醫20多年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那些得了惡性疾病的孩子可以被治愈。現在,我的這個愿望又有了一個新目標,是希望那些可以被治愈的孩子活得更好,如果部分孩子不能被治愈,我也希望他們離開得更加平靜。
今天,我想用一些親身經歷跟大家講講兒童舒緩治療。
一個被病患點燃的愿望
我為什么要倡導兒童舒緩治療呢?這要從一個小姑娘說起。
那是幾年前的事兒了。一個年僅10歲、非常活潑可愛漂亮的小女孩,因為確診了淋巴瘤住到我們醫院。很遺憾她的疾病緩解只是暫時的,因為很快,小姑娘的腫瘤復發了,這對小姑娘和家人來說是沉重的打擊。最終,我們的醫生一次一次和患兒媽媽交代危重病情,她的媽媽每次只說一句話“我知道,但是我們還要治”。在那一刻,我其實很能理解這位媽媽,她已經很了解化療的痛苦,但是她之所以一直讓孩子留在我們病房,是因為她知道一旦把孩子帶走,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收留她們。
經歷漫長且痛苦治療之后的一個深夜,這個小姑娘還是去了。那天夜里,小姑娘的媽媽向所有值班的醫生和護士深深鞠了一躬,感謝我們在小姑娘生命最后的時刻收留了她。
但是當我看到昔日白皙漂亮的小姑娘躺在病房里瘦骨嶙峋且近乎渾身赤裸的樣子,我和我的同事說:“我一定要開一個兒童的臨終關懷病房,一定要有一個臨終關懷醫院。”這是小姑娘離開帶給我的觸動和思考,我們都追求要尊嚴地活著,難道不能讓病人有尊嚴地離去嗎?
疼在孩子身上,痛在家長心里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了解兒童血液腫瘤?白血病就是兒童血液腫瘤最常見的一種疾病,雖然它的發生率較高,占到了兒童惡性疾病的第一位,但是兒童急性白血病70%的病人可以獲得長期生存。也就是說,診斷為兒童血液腫瘤仍然有很大的幾率走向新生,但治療的過程漫長且痛苦。
痛苦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目前中國的鎮痛水平還沒有達到讓病人滿意的程度,兒童疾病領域就更不理想了。而我們的患兒及家長,常常把疼痛和治療緊緊綁在一起。
我們收治過一位12歲的男孩。他對醫生說化療時不舒服,化療后長白細胞也不舒服,剛開始想吃東西了,又要開始新的化療。移植的時候一天要吐20次,嘴里都是潰瘍,熱的咸的都吃不下,媽媽就把吃的直接用勺子塞到男孩嗓子里,希望孩子能多吃一點兒。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這些倡導兒童舒緩治療的醫生開始凸顯價值,我們應用專業知識,讓病人治療過程當中減輕疼痛,讓他們知道腫瘤治療并不等同于疼痛。
有一天門診結束之后緩緩走向辦公室,我突然看見狹長的走廊盡頭有一位媽媽在等我。我心里一激靈,她的兒子一周前剛剛去世,她突然出現會不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雖然內心忐忑,我還是硬著頭皮往前走到盡頭,這位媽媽沖著我微微一笑,伸手遞給我一沓資料。這沓資料是我讓她填的,是關于她的孩子接受舒緩治療的相關數據。這位媽媽說,她可以接受孩子無法治愈,但是孩子沒日沒夜的疼痛,撕心裂肺的哭讓她無法接受。但她相信孩子接受舒緩治療的這些數據會對別的患者有用,就專門送了過來。她還說,感謝我們舒緩治療的團隊在孩子生命的最后兩周拉了她們一把,沒讓孩子遭受更多的罪,她們全家都覺得欣慰和感激。
這個患兒的家長也讓我們再次相信,良好的鎮痛治療是兒童舒緩治療的首要任務。為什么要鎮痛?因為疾病疼在
孩子身上,痛在家長心里。
“讓能治愈的活得更好,讓不能治愈的走得平靜”
實際上,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在遭遇重大疾病打擊的時候,都會出現抑郁、焦慮以及悲傷——
一個患兒的爸爸曾經對我說,說他真的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患上了電視劇中才聽過的那種病,說孩子確診的信息就像晴天霹靂一樣讓他整個人充滿恐懼,但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
一位患兒的媽媽在日記里寫到,說從她的女兒被診斷為白血病的那一刻起,她的頭頂永遠懸著一把劍,那種恐懼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她;
一個大男孩跟我說,最恐懼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他不愿意學校貼著海報為他做募捐,想要趁著夜里跑步把海報撕掉……
在患兒和患者家長都陷入悲傷中時,如果有兒童專業舒緩治療團隊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就可以幫助患兒和家長改善抑郁和焦慮狀態,讓患兒更加有信心迎接挑戰,也讓我們家長可以用平靜的心態陪伴好孩子、配合好醫生,真正帶著孩子一起走向新生。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舒緩治療并不是放棄治療。從字面上來講,舒緩就是舒適和緩和,因而舒緩治療追求的目標就是緩解病人在治療當中的疼痛和痛苦。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患者可以被治愈,我們希望患者可以活得更好,如果不可以被治愈,我們希望患者可以走得更平靜。也就是說,我們既幫助可以被治愈的那部分孩子,也去幫助不能被治愈的那部分孩子。
“生死兩相安”
臨終關懷是舒緩治療中一個不得不碰觸的話題。
雖然這個話題很沉重,但不得不面對的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病人不可以被治愈。那么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選擇轉身離去嗎?當然不能。
為人父母最無助悲痛的時刻,或許是站在身患重病又不能被治愈的孩子面前。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悲痛會痛過喪子之痛。我在一位剛剛失去孩子的媽媽的朋友圈中看到一張照片,那是一個戴著紅色帽子、背著藍色書包的小男孩的背影,他獨自行走在覆蓋著薄薄積雪的麥田小路上,小路蔓延向無盡的遠方。孩子媽媽配發了一段文字:“孩子,如果我們緣分這樣淺,你為何不早點講,讓媽媽好好地、耐心地,慢慢細品我們在一起的九年時光。你那么怕黑膽子小,沒有爸媽的陪伴你會害怕嗎?這次要自己走路,自己變成自己的英雄。”
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的目光久久不能從照片上移開。每一個家庭,如果真的突然要面臨這樣災難的時候,可能都要這樣慢慢地走下去。這時候如果有專業的舒緩治療團隊,可以讓逝者更加平靜,讓父母更加安慰,不正是我們該做的嗎?
我們送走第一位臨終關懷患兒的媽媽,給我們講述了最后陪伴孩子的時光。孩子靜靜躺在爸爸的懷抱里,看著周圍都是他的親人,然后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說了三聲“謝謝”,謝謝爸爸媽媽給了他生命,謝謝爸爸媽媽給了他治療,然后孩子自己拔下氧氣管3分鐘后平靜離世。媽媽說孩子沒有再遭罪,他們全家感到欣慰,感謝醫務人員給孩子延續了幾年生命。在我看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生死兩相安。
還是那句話,舒緩治療依托專業跨學科的團隊來幫助我們的患兒和家庭,去解除他們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各種痛苦,我們期待更多孩子可以更有質量地走向新生,如果他們注定要離開,希望孩子那段路走得更加有尊嚴。人間一回,有尊嚴地道別,與好好活著的相聚一樣珍貴。
(周翾: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醫師。本稿根據周翾在“向日葵兒童”公益年會上的演講整理。)
編輯:劉暢
關鍵詞:兒童 腫瘤科普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