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陜西省政協月度協商聚焦“推動中藥產業振興發展”
做大做強“秦藥”品牌從哪發力?
人民政協網7月9日電(記者 路強)“原藥銷售話語權丟失,我省中藥企業使用本省中藥原料占比僅10%,大量我省主產道地藥材,被貼標成外省產品銷售”“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全國中藥產業研發投入占比為2%,而我省僅為0.89%”“人才匱乏,中藥產業科研和管理高精尖人才匱乏,行業領軍人才稀缺,基層中醫醫療機構人才引進難,流失問題嚴重”……
如何破解中藥產業發展存在的難題,做大做強“秦藥”品牌?日前,陜西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圍繞“推動中藥產業振興發展”主題,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與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交流協商。
“我省中藥行業存在的管理落后、創新乏力等問題仍然突出。”省政協常委、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馬鵬程提出,應圍繞慢性病、腫瘤、疑難雜癥等積極開展研發工作,運用現代技術加快新藥研究;此外,還應重視大品種、名優產品和二次開發,特別是“秦藥”特色品種升級、研發利用。
“全國植物提取物原料70%來自陜西。”馬鵬程還提醒,“植物提取物”管理工作不容忽視。他期望陜西在標準化、規范化等方面擁有更多話語權。
省政協常委、省科技廳總工程師楊柳也認同創新是“秦藥”發展關鍵。她說,目前多數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產品創新和投入較少,院校與企業生產結合不緊密,成果轉化慢、轉化難。同時,風投資本在產品創新的研發階段不愿意介入,投資理念相對保守,制約了中藥產業的發展。楊柳建議,出臺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增加財政投入,拓寬社會資金渠道,尤其是吸引風投資本的介入。
健全的標準和規范是中藥材商品流通及規范化種植的基礎。省政協委員、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院長劉海靜表示,應加快制定陜西省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她建議成立省中醫藥發展專家智庫,研究產業發展相關問題,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發展方向。
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許建秦認為,促進醫院自產制劑的發展和推廣,對打造“秦藥”品牌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基于國家“加強醫療機構制劑管理的法規”和“大力扶持中醫藥發展”的基本政策,取消制約醫院自產制劑發展的規定,制定促進醫院自產制劑研發的實施細則;設立省級自產制劑調劑品種目錄,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鼓勵醫院中藥制劑在中醫聯合體內調劑使用。
“城固的元胡產量已占全國市場份額60%以上,通過擴大種植面積,產量可提高到全國市場份額90%以上;陜南林麝產量約占全國市場60%以上,養殖戶增量意愿強烈,潛力很大。”省政協委員、陜西醫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李西乾呼吁,注重對大品種、大品牌的培育,從優質種苗培育、種植到飲片、微粉、提取物,以及中成藥、制劑等,形成一個長鏈條,實現“從藥材到藥品再到品牌”的跨越發展。
“醫強才能帶藥。只有中醫療效顯著,才能帶動中藥發展。”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主任龔漢江補充道,應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特色,創新中醫培養教育方式,加快完善民間中醫、驗方的認定;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藥”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和共同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格局,通過中醫的全面發展振興中藥產業發展。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發展 中藥 秦藥 品牌 中醫 政協 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