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在“深水區”順利邁出一步
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觀察
自6月15日起,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推向深入,醫用耗材取消加成、數千項醫療服務價格20年來首次調整、3700家醫療機構同步改革,此次改革可謂亮點頻現。改革啟動以來,記者走訪多家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發現,北京市深化醫改的進程總體平穩有序,患者就診秩序未受影響,醫務人員勞動價值得到更充分體現,北京醫改在“深水區”順利地向前邁進了一步。
患者就診總體“無感”
醫耗聯動改革啟動后的首個工作日,梁先生帶著孩子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看病。“我知道北京的這次改革,取消了耗材加成、調整了服務收費。”梁先生說,“但沒有感受到改革帶來什么明顯的沖擊”。在該院門診的靜脈取血處,一位家長正抱著1個多月大的患兒等待血液檢查。“沒有感受到化驗項目價格有特別明顯的變化”,這位家長說。
北京兒童醫院的各項工作在此次改革中實現了無縫銜接,患者就診也實現了“無感”體驗。改革后,北京兒童醫院相關住院收費項目有降有升,例如,耗材類的血氧飽和度探頭從242元降為220元,檢查類的心臟彩超、顱腦彩超均從250元降為220元;化驗類的生化心肌酶檢查從234元升為258元,血培養從60元升為80元。“因具體病情不同,不同患兒的費用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費用變化比較平穩。”該院新生兒中心主任黑明燕說。
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進門的大屏幕上就顯示著“2019年醫療服務價格表(檢驗)”,清晰標注了“項目價格”與“改革前價格”。記者觀察發現,大部分檢查項目均有小幅下降。定期到社區檢查的安阿姨說:“沒有感到看病有什么變化,收費差不多,社區的各項提示和服務也更貼心了。”
在實地走訪中,北京兒童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關村醫院等醫院的診療活動均井然有序,“無感”也成了就診居民對改革的共同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預約檢查的患者在改革前已繳費,但檢查實際發生在改革之后,不少醫院為此專門設置了“醫改退費”窗口,為因改革而多繳費用的患者退還差價,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好評。
改革5天后,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此次改革呈現出的初步效果“好于預期”,次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都有所下降,患者醫療費用整體趨于平衡。雷海潮同時也表示,目前的運行數據尚不穩定,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強調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
醫務人員是保障改革平穩運行的主體,他們既要保障醫改的順利推進,還要保證自身日常診療工作的有序進行。
“這次改革并沒有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明顯的影響。”黑明燕告訴記者,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中心的125張床位如往常一樣基本保持滿床狀態,即使在6月15日零點系統切換前后,中心的各項工作也沒有一點慌亂,“醫院已經組織多次針對醫務人員的技術培訓,對調整規范醫療服務項目所涉及的臨床醫囑等,大家早已做到心中有數”。
北京協和醫院信息管理處處長朱衛國介紹,此次改革中醫療服務項目的規范調整,在該院共涉及1萬余項臨床醫囑的變化。“對信息管理部門來說,這是一場大考,院領導給我們提了一個要求,要盡量減輕一線臨床人員的負擔。”
此次改革前后,在完成信息系統升級的同時,北京協和醫院還開展了20多場針對醫務人員的培訓。朱衛國介紹,該院的員工培訓分為3步走。第一步,為醫務人員進行政策解讀。“通過培訓讓醫務人員知道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是國家醫改方向,目的是減輕患者的負擔,尊重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第二步,培訓業務人員如何將各項政策落地,醫保辦、臨床醫務科室、護理部等要明確自身工作。“很多醫療收費項的變化,與各個科室日常的醫囑項有對應關系,需要業務人員共同參與。”第三步,向醫護人員解釋本院信息系統更改后,未來如何使用。(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此次調整后的價格體現,能夠引導醫務人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醫療質量上。”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朱華棟介紹,急診科作為醫院的平臺科室,全院任何醫療服務項目都會得到應用和體現。“此次改革是一次雙贏的改革,不僅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也讓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對此,雷海潮強調,此次改革決定取消醫用耗材加成、降低部分檢驗費用,就是讓開藥、使用支架和導管等醫用耗材不再給醫療機構帶來額外利益。廢除這樣的補償機制,有利于推動合理使用化驗和醫用耗材,規范醫務人員服務行為,減少浪費,激勵醫務人員不斷提高醫療技術,進一步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促進醫療機構由資源消耗規模擴張型向內涵質量效率型發展方式轉變。
逐步實現“騰籠換鳥”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院管理研究室主任黃二丹表示,此次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是自2009年以來國家實施的新醫改基礎上的一次鞏固提升。從改革中的取消耗材加成、降低部分檢查檢驗收費舉措來看,此次醫改也是2017年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的延續和鞏固,“逐步實現改革初期時‘騰籠換鳥’的目標”。
雷海潮指出,此次北京醫改涉及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多達6000余項。2017年開展醫藥分開改革時,北京市規范和調整了435項醫療服務價格,但這在所有醫療服務項目中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醫療服務項目依然在沿用1999年制定的價格水平。
對此,黃二丹指出,在不同歷史階段,此次北京醫改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醫療機構或會感到管理上的壓力。6000余項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將給醫療機構的信息收費系統、醫保系統,甚至與患者的溝通解釋等都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但從中長期來看,收入占比中耗材占比、檢查化驗占比下降,體現勞務價值的收入增加,醫療機構的收支結構將會越來越優化,醫療服務價格信號更加合理。”黃二丹說,醫療機構收入的含金量明顯提升,將給醫療機構帶來長期紅利。
“取消耗材加成是一件合理、自然而然、不得不做的事。”黃二丹表示,在全國范圍內,各省逐步取消耗材加成也是一件“已經定論、必須要做”的事。黃二丹強調,在進一步改革過程中需要關注細節。例如,醫院收入含金量提高,如何讓醫務人員受益,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性收入,進一步激發醫務人員積極性,醫院需要配套相應的人事薪酬制度;陸續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后,主要依靠藥品、耗材、檢查、化驗的內科科室,下一步的發展方向該如何轉變,行政部門需要給予引導,讓內科在新模式下更加健康地發展。 (記者 李琳 首席記者 劉志勇 特約記者 姚秀軍)
編輯:劉暢
關鍵詞:北京 醫改 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