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脫貧者說 脫貧者說
跟著馬國興,種植富硒麥
眼下,地處山東省最西端的東明縣馬頭鎮富硒小麥種植基地,剛結束了麥收,3萬多畝成方連片的富硒小麥顆粒歸倉。
如今,富硒這個概念在東明縣已不稀奇,原因就在于一位名叫馬國興的退伍軍人。離開部隊返鄉后,懷揣干事創業帶富鄉親的理念,他籌資建設面粉加工廠,牽頭領辦種植合作社,將富硒種植的理念帶回了家鄉,如今已帶領全縣6000多戶農民種植富硒小麥達5萬多畝,成為了山東省最大的富硒小麥種植基地。
退伍返鄉,辦起面粉加工廠
今年56歲的馬國興,1982年退伍后回到家鄉,曾在柳園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盡管為村里辦了不少好事,但由于條件有限難以帶領群眾致富。1998年,上級鼓勵村里經商辦實體,馬國興便承包了鄉里的種子站,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馬國興找到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提出合作繁育小麥良種的想法,并將承包的600畝地當作基地。從2001年開始,逐年向周邊擴展,經過幾年的發展,馬國興參與繁育的“濟麥22”“魯原502”等良種,成為黃淮海麥區的當家品種,種植面積數十倍地增長,給數萬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隨著良種繁育面積不斷擴大,馬國興進一步探索向前。2006年,他找到菏澤華瑞集團負責人,探索合作大面積種植優質麥的新路子。
從繁育種子到種植優質麥,馬國興又牽頭成立了東明縣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有了一定規模后,馬國興規劃建設優質麥生產基地,并在縣農業開發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配套電、路、橋、涵、閘、井、渠等,建成了萬畝標準化高產田。
小麥的豐收給馬國興帶來了無盡的歡樂,但運輸、倉儲等又成了新的問題。如何就地轉化,減少運輸成本,他又想到了延長小麥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鑒于良好的合作經歷,馬國興與菏澤華瑞集團達成協議,投資1億多元的面粉加工項目很快籌建,并于2013年底投產運營。
理念創新,富硒種植引熱潮
面粉廠生產的面粉質量好,銷路也好,誰都認為馬國興該歇歇了,但不甘寂寞的他又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國興聽說富硒食品對增強人體免疫力有極大幫助,就思考怎樣生產富硒小麥。經過與專家無數次論證、研究、試驗、對比,經過在播種、管理、噴施葉面肥等過程中的技術處理,馬國興生產的富硒小麥于2011年面世。
為走好富硒種植致富路子,合作社十分注重先進科技的推廣應用。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深度合作,在合作社建設了“麥豐小麥博士科研工作站”,先后推廣了“兩深一淺”栽培、綠色防控、富硒種植與管理等成套技術;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生產了富硒面粉、富硒掛面等新產品以及長壽食品、兒童食品等,進一步拉長了產業鏈,帶動社員進一步增收。
“拿面粉來說,我們根據用途不同研制出了富硒麥芯粉等6個品種,這些品種滿足了食品加工企業的多樣化需求,銷路非常好,附加值也高。”馬國興說。好的產品從源頭把控,才能經受住市場的檢驗,合作社社員種植的富硒小麥,加工廠以每公斤高于普通小麥0.4元的價格全部回收。
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周邊邵莊、牛八屯、牛皮店、李龍莊、柳園等村莊,全部采用“濟麥22”“濟麥229”和“新麥26”等優質品種,采取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了從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掌控、可追溯。
助力脫貧,產業鏈上促增收
近幾年,“跟著馬國興,種植富硒麥”已成為馬頭鎮推進產業扶貧的首選。而且,合作社針對貧困戶普遍勞動能力差的特點,推出了全托管服務模式,讓貧困戶不用種地照樣增收。據東明縣扶貧辦主任崔建標介紹,種一畝富硒小麥,社會托管費用是300元,合作社對貧困戶只收150元;一般能增產100斤,增收100-200元。合作社加價0.2元/斤回收富硒麥,可增收240元。如此一來,托管比貧困戶自己種可節本增效約500元/畝。
此外,麥豐合作社還將30%的產業化財政補助資金用于合作社社員入股,持股社員單獨記賬,按照持股比例分紅,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的利益共享發展機制,組建了農戶、合作社與企業聯結經營的“標準化種植基地+糧食生產加工基地+農企聯結經營”的產業發展共同體。
“最后,我們再拿出利潤的5%返還合作社,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分享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增值收益。”馬國興說。
在馬國興的帶動下,東明的富硒產業已經覆蓋了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蔬菜、雞蛋、生豬等多種農副產品。李龍莊村貧困戶李世闖提起馬國興就豎起大拇指:“老馬帶領咱貧困戶脫貧,想了不少辦法,俺都感謝他。”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