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時刻牢記科學家的使命——記云南青年科學家那靖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題:時刻牢記科學家的使命——記云南青年科學家那靖
新華社記者 白靖利
他從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走出來,在首都學成后毅然回到生他養他的紅土大地。實驗室和家里的“兩點一線”,支撐起10多項課題、多項關鍵技術。他雖為“80后”,卻已為西部邊疆地區培養出一批優秀科技人才。
他就是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昆明理工大學復雜機電系統智能控制研究所所長那靖。
從邊疆農村走出來的科學家
2010年,那靖從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畢業,當時他面臨很多選擇:母校直接留校、去其他高校任教,而他最終選擇了回到昆明。
“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發達地區高校,做研究的環境和條件都會更好。”那靖坦言。當時云南在機電控制系統領域的研究水平比較落后,自己并非沒有猶豫過。但是“家在這兒,根在這兒”的鄉土情結讓他沒有考慮太多。“能回來把云南的學生帶起來我就很自豪”。
那靖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個農村,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孩子們多讀書。“從小家里經濟很緊張,父母都很辛苦,但他們總是說‘你們能讀到哪里我們就供到哪里’。”那靖說,在這樣的環境下,三個孩子都很懂事,兩個姐姐分別讀到碩士和本科畢業。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學習上的事情根本不用父母操心。
這位從西部邊疆少數民族農村走出的“80后”,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闖關。2011年,那靖被選派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組織(俗稱“人造太陽”大科學工程)工作兩年;2015年,又入選歐盟頂級人才計劃“瑪麗·居里學者”,由學校公派到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從事合作研究。
從西部落后地區到國內985高校,再到國際頂尖大學的求學經歷,那靖深切感受到西部地區教育、科技比較落后的現實,一心想為改變這種落后面貌做些事情。“比起高薪和優越的條件,為家鄉奮戰更有意義。”那靖說。
練好內功才能更好為國奉獻
回到云南,那靖面對的是經費、場地、實驗平臺短缺的現實。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那靖每天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工作。從申請項目到申報經費,從打造平臺到組建團隊,他經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才從研修室回到宿舍休息。
那靖說:“練好自己的內功,根據國家需要研發出自己的東西,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
控制系統好比機電系統的大腦,廣泛應用于航天器、機器人等各類裝備上。控制系統的精度、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一直是國家科技水平和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英、美等發達國家從20世紀中葉開始投入相關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先進經驗技術,而我國開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從光刻機(制造芯片)、發動機到機器人,高精度控制系統研發一直是相關產品研發進展的瓶頸之一。
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在發達國家工作的經驗,讓那靖深刻意識到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控制理論結合的重要意義。“這將提升系統智能化程度。”那靖一直潛心于復雜系統建模及智能控制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并圍繞該方向在核聚變、汽車及巡飛器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
那靖還跟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套進口的實驗系統要賣27萬元左右,但當時購買經費緊張,時間有限,而正在進行的科研又不能停。最后那靖帶領學生們一起努力,花了很短時間做了兩代產品,不但解決了由于研究經費不足無法購買進口、設備的困窘,還打破了相關產品的國際壟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那靖說。
高校教師應當履行好三重使命
王彬今年9月即將到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公派讀博,“沒有那老師的推薦和他以前就建立的合作關系,我不可能有這么好的機會出去深造。”王彬說。
為了利用國內外先進平臺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那靖與英國倫敦大學、布里斯托大學以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等合作,推薦并選送了多名博士生、碩士生赴這些國際名校聯合培養或攻讀博士學位。
在那靖看來,高校教師應當擔負三重使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
那靖注重因材施教,他說:“學生剛來,我就會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和特長,根據這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有的適合做理論研究,我就引導他們進一步在理論前沿探索,有的動手能力強,我就安排他們多做實驗和工程實踐。”
近五年來,那靖已經指導畢業留學生2名,在讀博士5名,碩士16名,指導研究生多人獲國家獎學金、云南省優秀學位論文等。在那靖的努力下,一批國際知名學術會議被引入到云南,為云南的科研工作者和學生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王彬告訴記者,那靖不但學術上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對待論文和實驗特別認真,他自己也特別勤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老師工作特別拼,來得比我們早,走得比我們晚,我們經常感到很慚愧。”
“學生們都很爭氣,不管實驗還是論文都做得很扎實。”那靖說。(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科學家 云南 學生 國際 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