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頭條 頭條
“天路”鋪就幸福路
映襯在藍天白云下,穿行在雪山高原間,一條“天路”,綿延2000余公里,連接起青藏各族人民,迄今已安全運營13年。
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沿線環境最為惡劣的鐵路——青藏鐵路,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
就是這樣一條鐵路,截至2019年4月,已累計運送旅客1.94億人,運送貨物5.72億噸,客、貨運送量由2006年的648.2萬人、2491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3176.3萬人、4810.1萬噸。
西寧、德令哈、格爾木、那曲、拉薩、日喀則……沿著青藏鐵路一路向西,記者感受著這條“天路”帶給鐵路沿線人民的輝煌巨變。這是一條經濟路、團結路、幸福路、民心路——
格爾木:“當初的擔心是多余的”
“沒有青藏鐵路,就不會有我們企業今天的發展成就?!敝宣}青海昆侖堿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海軍說。這家位于格爾木的企業于2009年開始破土動工建設,正是依托著青藏鐵路,2018年純堿生產能力已達14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近4億元。
長期以來,格爾木一直是西藏的“旱碼頭”,是西藏物資的中轉集散地,80%的進藏物資都要從格爾木周轉。物資運輸、倉儲等產業的存在,對繁榮格爾木、發展格爾木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6年,青藏鐵路二期格爾木至拉薩段開通時,格爾木市領導者曾擔心,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后,進出藏物資的運輸方式將由公路運輸為主變成鐵路運輸為主,75%的進出藏物資將由鐵路來運輸。大量的人流、物流將通過鐵路運輸直接進出西藏,格爾木原有的倉儲設施將大量閑置,市內的貨運、倉儲、餐飲、服務等行業可能出現消退,“旱碼頭”的功能將逐漸萎縮。
“如今看來,當初的想法是多余的。”格爾木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笑著說。
格爾木的變化在青藏鐵路通車時就已開始顯現。從那一年起,格爾木這座城市從‘戈壁兵城’向‘創業之城’逐漸轉變,并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據介紹,短短十幾年,格爾木新城“疾蹄快奔”,各類產業項目、城市建設、配套設施紛紛上馬,與各個行業、資源部門的戰略合作持續深化,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期”。
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格爾木經濟以年均增長14.8%,遠遠高于全國平均增速。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數年的改革發展,格爾木已發展壯大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采選冶煉三大支柱產業,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基化工、高原特色輕工業、現代服務業五大新興主導產業。
而與經濟增長相對應的,格爾木站的客貨運量呈現逐年遞增狀態。客發量從1985年的28.2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103.8萬人,貨發量從1984年的9.5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279萬噸,格爾木站已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如今,格爾木站的交通樞紐位置更加顯著。隨著敦格鐵路(敦煌至格爾木)和格庫鐵路(格爾木至庫爾勒)建設的有序推進,格爾木站將形成東至西寧、北達敦煌、南驅拉薩、西抵新疆的路網結構。正在進行綜合交通樞紐改造的格爾木站工程,將于今年年底完工,屆時格爾木站將成為擁有6條到發線、10條調車線的綜合型車站,運輸能力大幅提升。
“天路”沿線崛起城市群
與格爾木一樣,湟源、德令哈、安多、那曲、當雄、日喀則……沿著青藏鐵路線,這些“鋼鐵天路”連接起來的高原城市,正在因鐵路而改變、崛起;雁石坪、沱沱河、五道梁、唐古拉……這些原本只能稱為“驛站”的地方,也逐漸躋身“城鎮”行列。
海拔4500米的那曲鎮,舊稱“黑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交通運輸不便,材料短缺,那曲只有10多頂牧民帳篷和幾十個駐軍鐵皮房,曾被人們稱為“鐵皮小鎮”。當地人戲稱,“鐵皮房屋頂薄,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像冰窖?!?/p>
車停那曲,站牌顯示這里海拔4513米。緊鄰車站便是那曲物流中心,一排排物流倉庫整齊排列,幾位工人正在倉庫門口搬運貨物。青藏鐵路通車后,這里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現代化綜合物流基地。
那曲物流中心以青藏鐵路為依托,輻射西藏拉薩、昌都、阿里以及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區。
“十年前,群藝館和地區醫院是那曲最好的建筑,現在想要在一大片藏式建筑中找到這兩處地方還真不容易。”那曲客運站副站長西若感嘆,這10年,藏北重鎮那曲的變化太大了。
如今,走在那曲鎮寬闊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具有濃郁藏族文化特色的現代建筑到處都是。交通條件的改善,帶來特色產業發展和商業繁榮,儼然已經讓那曲變身為一座現代化新城。
德令哈市,這個海西州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曾因詩人海子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聞名。如今,正以美輪美奐的城市夜景、神秘莫測的“外星人城堡”、古老久遠的懷頭他拉巖畫、神韻悠長的“情人湖”——托素湖和可魯克湖、紅透高原的萬畝枸杞林等特色旅游景點吸引著八方游客。依托其縱橫交錯的交通、通訊、能源網絡,德令哈經濟多年以兩位數的增速飛速發展。
“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生活環境不一樣,更重要的是人氣旺了?!比湛t市鐵路建設運營辦主任索朗次仁說,日喀則的發展,不僅吸引了草原深處的牧民,更吸引了內地來藏發展的商人。
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的第二大城市,青藏鐵路延伸線拉薩至日喀則段2014年通車后,讓日喀則火車站成為中國鐵路網連接西南交通大動脈的一個樞紐站。
如果說青藏鐵路的通車幫助格爾木、那曲實現了“舊貌換新顏”,那么高原小鎮雁石坪則完全是在鐵路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
“2002年,青藏鐵路剛開始修建的時候,雁石坪只有不到400人,現在長期居住在這里從事各種行業的人超過3000人?!毖闶烘傛傞L扎西羅布說,目前在雁石坪聚集了50多家各色飯館和賓館,網吧、郎瑪廳和加油站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圍繞“天路”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正在帶動這個“小驛站”向真正的城鎮轉變。
“天路”成經濟發展強大“引擎”
“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時,這里的貨場面積只有32萬平方米,現在是60多萬平方米,擴了整整一倍。貨物發送量從31萬噸到2018年575萬噸,增長了18倍。我從沒想過拉薩西站發展得這么快。!”48歲的拉薩西站支部書記張衛東已經在這里工作了13年,親眼見證著拉薩西站的一步步壯大。
這些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貨場面積的增大,潛移默化中也深刻影響著生活在這里的人民。
色瑪村,這個距離拉薩西站一步之遙的古老藏族村莊曾經有800戶人家。起初全是靠種田、放牧為生,吃飯、養老,養孩子是家家難解的問題。如今的色瑪村已經建成了西藏最大的鐵路運輸貨場,色瑪村群眾的生活從務農變成了經商,村民的生活從此翻開了新篇章。
2006年11月拉薩西貨場開通運營,色瑪村也同時成立了振通物流公司。一臉黝黑的尼瑪次仁是振通物流公司第一任藏族經理。
“一年能掙多少錢?”記者問。
“幾萬塊錢吧?!蹦岈敶稳市χf。
“不會吧,才這么點?!庇浾吆退_著玩笑。
“十幾萬吧。” 尼瑪次仁改口說。
“說實話,別藏著掖著啊?!?/p>
“好的時候幾十萬吧。”尼瑪次仁呵呵笑著。
13年來,振通物流公司飛速發展,從成立當初的1輛集裝箱專用平板車、4節板車、30輛小型貨車,發展到今天已有6輛集裝箱專用平板車、28節板車、100多輛大型貨車。
如今尼瑪次仁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同時擔任著色瑪村三組組長。說起入黨這件事,尼瑪次仁嚴肅起來:“是共產黨帶給了我們幸福生活,我現在入了黨,就是要帶領大家共同富裕?!?/p>
在他的帶領下,如今,振通公司員工人人都能拿到上萬的月薪,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色瑪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從當初2000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2015年,色瑪村全部脫貧,家家過上了比較寬裕的生活。
原來色瑪村還有很多在家靠父母等吃等喝的年輕人,拉薩西貨場成立以后,招收了一大批裝載機司機、后勤保潔員和裝卸工人,色瑪村再也沒有閑人了。
色瑪村的故事并不是個例。自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以來,有力促進了沿線地方綠色農牧業、特色藏藥業、民族手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特色產品不斷進入全國和世界市場,走進千家萬戶,使當地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加絨村、加錯村、柳梧村……一個個村落正因這條天路日益繁榮起來;各族群眾的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統計數據顯示,青藏鐵路開通運營前的200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區GDP由248.8億元增長到14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特別是青藏鐵路大大縮短了雪域高原與內地的距離,使青藏高原獨特的雪域風光、民俗風情被更多的國內外游客所認識,青藏兩省區旅游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并成為支柱產業,為青藏兩省區的餐飲、賓館、交通等行業帶來了巨大商機。
過去祖祖輩輩依賴土地、種青稞、養牛羊等傳統農牧業吃飯的沿線農牧民,紛紛轉變觀念,從事起了新的特色優勢產業,興辦藏家賓館餐廳、經營民族工藝品商店等,實現了增收致富。
據西藏自治區旅游局數據顯示,青藏鐵路通車前的2005年,西藏僅擁有旅游星級酒店150家,如今擁有各類旅游企業2000家,其中旅行社149家、星級酒店266家、A級景區90個,全區旅游從業人員達30萬人。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天路” 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