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賀之杲:立體多元地推動亞洲文明對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賀之杲
文明對話促進了各國和各民族間的了解與信任,更是解決人類面臨全球挑戰和國際形勢不確定性的最好途徑。中國快速發展及亞洲地區的崛起是當今時代的主要標志。中國對外交往直接面對的是中國所處的周邊地區環境,不僅體現在地緣上的近鄰帶來互動的增加,更體現在社會文化和觀念的相近。亞洲地區的社會性程度明顯高于全球層面的社會性。因此,周邊地區始終是中國全方位外交戰略的首要位置。亞洲地區是中國與全球社會的連結點,是中國由地區性國家轉向全球性國家的戰略立足點,是中國扭轉西方主導國際關系理論與觀念的實踐領域。
亞洲文明對話有助于培養亞洲國家群體歸屬感,是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驅動力。亞洲穩定和振興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基石,更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平臺。2013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確定了5~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布局。一直以來,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致力于亞洲和平、穩定和發展。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信峰會上倡議通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方式,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借鑒、共同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堅持立體的視角。我國同亞洲國家的經貿關系緊密度、互動性高,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考古等領域的合作蓬勃開展,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對話交流渠道。博鰲亞洲論壇正成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共商經濟、社會、環境及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上海合作組織、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等重要舉措為亞洲發展和安全提供保障,與亞洲文明對話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文化展演、哲學社會科學、文化旅游、亞洲美食和文物也是文明對話和交流的載體。我們發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交往都將上升到文明交融的高度,反過來,文明的對話也會帶來亞洲國家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亞洲文明對話,堅持多元的視角。多元多樣是文明的本質,習近平主席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交流、相互吸收和借鑒是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多元的視角要求平等尊重、開放包容,在理解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相同與相異的同時,坦誠善意地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為了實現多元文明之間的接觸、借鑒和相互吸收,中國不斷與亞洲國家加強青少年、婦女、民間團體、地方、媒體、智庫的交流合作,創造多元式的合作模式。人民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民心相通是人文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這需要國家、智庫、企業、民眾形成共識,共同行動,將文明互鑒落到實處和深處,共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亞洲命運共同體。
亞洲文明對話,堅持跨越時空的視角。亞洲文明對話是對歷史的呼應,也是對現實的關切,亞洲交往交流、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始于數千年前。習近平主席指出,“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如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現在與過去、現在與未來聯系在一起,將沿線各國納入到文明交融互鑒之中,將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嵌入跨越時空的圖景中。“一帶一路” 倡議是和平發展與文明交流之路,中華文明與亞洲文明將在亞洲內部及同世界文明對話交流中不斷發展、不斷升華。立體、多元地推動亞洲文明對話,將增進互信,凝聚共識,挖掘潛力、共同進步,實現亞洲文明互學互鑒、繁榮發展,夯實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文明 亞洲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