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一樣的青春中國夢:兩岸暨港澳青年共續百年五四精神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題:一樣的青春中國夢:兩岸暨港澳青年共續百年五四精神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蘇曉、丁梓懿
灰黑色的棒球帽上,繪有乘著火焰的自行車輪。“車輪象征動感,火焰象征熱情及力量,英文單詞‘YOUNG’指年輕的精神。”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大一學生曾芷瑩介紹著自己的設計。
來自澳門的曾芷瑩在“承意啟志”紀念五四百年的設計比賽中獲得了人氣創意獎。這一系列活動由在京澳門大學生自發組織,還包括書法比賽、騎行活動等。參與者來自北京十多所高校,他們的家鄉在兩岸暨港澳。
時值五四運動100周年。曾芷瑩等港澳臺青年,在五四運動中心地之一的北京,似乎“能觸碰到那段曾經在千里之外的歷史”。
“五四精神對于內地和港澳臺學生來說同樣重要。”活動負責人之一、北京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成員蔣銘權介紹著活動緣起,“百年前的先輩啟示我們,要在增進自身本領的同時,運用所學為社會做貢獻。”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這是五四運動百年后新時代對中國青年提出的殷殷期望。
“鼓勵兩岸暨港澳不同領域的青年交流切磋,可以匯聚最大的青年正能量,使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薪火相傳。”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表示。他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議“每年舉辦‘兩岸暨港澳青年創業論壇’”,希望滿足港澳臺青年來內地發展的愿望,讓他們更好地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相融合。
在隨后的騎行活動中,曾芷瑩設計的帽子可能會被制成實物,為參與者提振青春士氣。用設計溝通兩岸暨港澳,臺灣商人莊政儒這樣做已有六年多了。
“就像同文同種的兩兄弟。”36歲的莊政儒說,兩岸文化共通,但在設計領域有些不同的邏輯。他的團隊現有臺灣和大陸設計師各3名,“同”與“不同”的融合讓他們的作品常有耳目一新之感:幾年前,在參與北京青龍胡同的改造時,他們的設計將臺灣的小清新融入了大陸的厚重歷史中。
“能不能擴大這個平臺,讓兩岸的新銳設計師,甚至是其他領域的年輕人都能得以交流?”幾年下來,莊政儒萌生了這個想法。他想做一個“分享者”:面對世界,分享在大陸和臺灣獲得的“中國經驗”。
二十多年前,看準大陸即將崛起的經濟,莊政儒的父親成為第一批來到大陸的臺商。2008年,莊政儒也追隨父親來到大陸,并于2013年創辦了自己的文創公司。
十年來,莊政儒親身感受到了大陸經濟的發展。作為北京臺資企業協會會員,他在一些分享會上經常鼓勵臺灣年輕人“來這邊看看”。該協會的會員人數已從六七年前的一百來人增至如今的四五百人。
對兩岸暨港澳青年間日漸頻繁的交流,33歲的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部總經理鄭博宇深有體會。從2016年10月在公社創辦臺灣驛站至今,他幫助注冊的臺灣團隊已有70多家,其負責人均在35歲以下。
這個驛站是全國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之一。各基地現已入駐或服務臺灣團隊約2000個、臺灣青年1萬余名。
幾天前,鄭博宇剛剛獲得“北京青年五四獎章”,成為第一個獲獎的臺灣人。通過“助力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筑夢、圓夢”,他推動著兩岸青年在融合中共同發展進步。
為此,鄭博宇希望大陸和港澳臺青年人進行“體驗式交流”,深入互動,增進了解。
香港學生盧煒媛正是這樣做的。兩年前,剛剛進入清華大學的她,為了更好地融入同學們,主動申請參加了只針對內地學生的軍訓。
盧煒媛到內地上大學,是為了實現心中夢想——代表中國人在國際公共事務中發聲。兩年來,憑借突出的英語能力和對國際事務的關切,她已多次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加國際會議。在第十三屆亞歐外長會議上,她還作了發言,呼吁各國官員“更多傾聽青年人的聲音”。
正是在各種國際場合,盧煒媛感到“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感越來越強”。懷著真切的愛國熱忱,她覺得自己可以以香港同胞的身份,更好地向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這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承擔的使命”。
在盧煒媛的家鄉香港,每年5月4日,金紫荊廣場都要舉行升旗儀式。恰逢五四運動100周年,更有一系列活動陸續開展:紀念展覽、師生研修考察團、“歷史人物選舉”……
在4月2日開幕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圖片展中,有這樣幾幅照片:在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五四運動爆發后,許多市民和學生發起集會,抵制日貨,響應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
當時,這股不妥協的救亡之火還從華北大地燎燒到了被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澳門和日本占領下的臺灣……
“秉持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一代五四青年在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永載史冊的青春樂章。”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在圖片展開幕式上說。
走在紀念氣氛濃厚的北大校園里,曾芷瑩想起,一年前的5月3日,自己正在澳門的校禮堂中,作為高三年級代表發表題為《士必弘毅》的演講。
“要怎么傳承五四精神?要如何共筑中國夢?”她講道,“要注意錘煉品格。要跟上時代步伐。相信這藍圖一定會為我們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空間。”遠處的金蓮花廣場上,是正在為明日升旗儀式彩排的少年們。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青年 兩岸 臺灣 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