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高考改革進入關鍵階段:三“選”兼顧如何彰顯

2019年04月30日 09:04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高考改革進入關鍵階段:三“選”兼顧如何彰顯

    高考瞬間。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高考改革進入關鍵階段,怎么考?怎么學?

作者:于涵 鄭慶華 韓寧 陳志文

編者按

4月23日,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發布本省市實施方案,由此,高考綜合改革正式進入由東部試點轉向中西部推廣的關鍵階段。

繼2014年浙江、上海兩地啟動新高考改革,2018年第二批4省市投入試點后,目前共有14個省市進入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在與前試點省市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保持一致的基礎上,第三批8省市借鑒經驗,充分考慮各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學科專業布局等多方面因素,在考試科目選擇、考試時間設置、招生錄取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尊重規律、符合實際、回應關切的制度設計。為什么這樣改?方案背后,透露哪些信號和深意?新政的執行,對于未來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下好高考改革這盤大棋又將具有怎樣的價值?本期,我們再次聚焦改革進程中的高考,解析政策,希望為公眾提供更多觀察思考、調適理念、建立共識的視角。

學生選考 高校選科 國家選才

三“選”兼顧如何彰顯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 于涵

新選考模式突破文理分科的局限性,在打牢物理或歷史學科基礎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發展;

高校對這一“選擇權”必須真研究、真使用,否則定錯了“門檻”、招錯了人,不單是育人工作的失職,也是對考生的失責。

8省市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的公布,標志著高考改革進入由東部試點轉向中西部推廣的新階段。高考綜合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事關教育全局和國家大局,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試點的任何探索,要在面上“開花結果”,都需要在深入、細致分析“點”“面”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整,這樣才能邁出穩慎的步子。作為第三批啟動改革的地區,8省市在試點省份平穩落地的基礎上,堅決貫徹中央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要求,堅持從省情和教情出發,回應了社會關切以及人民群眾對高考改革的期盼,提出了更加貼近實際的方案。

從具體內容來看,8省市方案呈現出改革方向一以貫之,改革思路一脈相承,改革舉措“一盤棋”的共同特點。在改革方向上,集中體現了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的改革要求,堅持高考改革“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的基本定位,確保《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總體設計落實落地。在改革思路上,堅持“兩依據、一參考”的基本框架不動搖。在改革推進中,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于前期試點地區取得明顯成效、社會認可的舉措,繼續加大推進力度,擴大改革的受益面;對于試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中學師資和教學條件不足、教學組織不適應、科目選考不平衡等,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確保改革平穩有序。在具體舉措上,充分考慮各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學科專業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了“3+1+2”的選考科目方案,并在考試時間設置、錄取方式上進行了創新。

深化教育改革必須依靠理念創新,從浙滬第一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開始,彰顯“選擇性”的教育理念就始終體現在各項舉措實施和完善的過程中,并在實踐中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也符合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8省市的改革方案進一步深化了對“選擇性”的認識,豐富了“選擇性”的內涵,并且充分考慮到我國基礎教育的承受度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匹配度,從而使這一理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更加切實可行。

當前,8省市改革方案的出臺,在落實“選擇性”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學生選考、高校選科和國家選才的三“選”兼顧模式,努力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學生視角來看,新的選考模式突破文理分科的局限性,在打牢物理或歷史學科基礎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學生可以充分結合自身的興趣、志向和特長來選擇考試科目。相較以往文理分科時2種科目組合的選擇,現今的12種選擇可謂向前邁了一大步。對高校而言,其選擇性主要體現在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提出各個招生專業(類)的選考科目要求。高校在科目上的需求因學科門類而異,有基礎性的,也有專業性的。物理、歷史兩科在高校自然科學大類和人文社會科學大類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地位毋庸置疑,化學、生物學、思想政治、地理等科目在不同專業細類中的先導性作用同樣不容忽視。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對這一“選擇權”必須真研究、真使用,否則定錯了“門檻”、招錯了人,那不單是對本校育人工作的失職,也是對考生的失責。從國家的立場來看,一方面,國家長遠的發展戰略和近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規模和質量上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這為學生和高校的選擇策略提供了宏觀依據,也為雙方的選擇結果在總體上的均衡劃定了邊界。另一方面,國家及各地方現階段的綜合實力和教育發展水平,為選擇性理念的落地(例如選課走班)提供了基本保障,也設置了必要的限度。總之,在選擇性的維度上,我們既要保證個體選擇的自主空間,又要顧及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局部上的剛性限制,更要體現國家整體和長遠的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通過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高考綜合改革在由點及面的推廣過程中,必然面對地區間的種種差異及其帶來的影響。在落實國家總體要求的過程中,8省市的改革方案緊密結合本地實際,進行了積極、務實的探索和創新。其改革舉措在堅守“選擇性”教育理念的同時深化了對“選擇性”的理解,必將更加精準地對接地方實際,更好滿足學生成長、國家選才和社會公平的需要。

從“3+3”到“3+1+2”改變在哪里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 鄭慶華

新高考模式將倒逼學校從初中階段就開始幫助學生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進行職業生涯引導的工作;高中階段則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建立學生選課選考指導制度。

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看,“3+1+2”模式體現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物理作為自然科學類專業基礎性學科,具有十分強的應用性,對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自然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高中階段學習物理或歷史科目是大學階段學習自然科學類專業或人文社科類專業的重要基礎。“3+1+2”模式將這兩個科目作為首選科目,有利于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

“3+1+2”模式的提出推動了高校考生雙向選擇改革,有力地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自主選擇權。從高校角度來說,高校的招生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制定的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的要求進行錄取;可以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材料對考生進行甄選;可以在國家規定的基本要求下,制定更為詳細的錄取標準和方案。從考生角度來講,學生除了參加語文、數學、外語3門傳統高考科目,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從化學、生物、地理、思想政治4門科目中任選2門參加“等級性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這種選考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文理分科僅有2種固定的組合供考生選擇,把選擇權給了學生,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和專業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增大了考生的選擇面、極大擴展了考生的自主選擇權,讓目標明確、善于規劃研究的優秀考生脫穎而出。

總的來說,新提出的“3+1+2”模式既體現了物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和高校之間的相互選擇提供條件和動力。

過去的培養模式使大多數高中生習慣了埋頭學習、只追求成績,對于高校學科、專業的內涵缺乏了解,對于報考要求和規則缺乏了解,對自身的興趣、特長和專業意向缺乏挖掘和培養。在新高考模式下,將倒逼學校從初中階段開始,就必須著手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進行職業生涯引導的工作;高中階段則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建立學生選課選考指導制度,將高考改革與初高中課程教學改革同步推進。只有通過中學課程教學改革,早早讓學生將生涯規劃、專業選擇和學習動力統一起來,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定義自我、發現興趣與發現特長,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業與將來進入高校選擇的專業貫通起來,把未來的專業同以后安身立命的職業聯系起來,把安身立命的職業同一生建功立業的事業聯系起來,最終引導學生把事業同最后能夠襟懷天下、造福人類的志業聯系起來,才能培養出社會所真正需要的棟梁之材。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已有部分中學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其中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就把高校13個學科門類112個一級學科綜合歸類為學生能夠體驗的可以感受的七個專業大類,即人文、法律與經濟、數理、工程與實驗、工程與設計、體育與軍事七個專業大類,最后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以此來實現學生的貫通引導,真正培養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貴、智慧卓越、情感充沛的全面發展的人。

等級賦分影響選科嗎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副理事長 韓寧

通過一個簡單的數字對一個活生生的復雜的人進行排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先天固有的缺陷——對這個問題有必要從不同視角加以認識。

奧運會上,體操的個人全能、田徑的十(七)項全能和跳水等比賽有一個共同特點,運動員要分別參加幾個不同的項目,由裁判一一打分,然后根據每人總得分的高低排定名次。高考從某種意義上說和這些比賽類似,考生參加幾個不同科目的考試,把各個科目的得分加起來形成總分,按總分高低錄取。無論對運動員還是考生,打分的道理是一樣的,評分員先根據運動員完成指定動作的質量或考生回答指定試題的正確程度給出一個規定范圍內的數字,然后再根據不同項目(科目)的重要程度加權求和。這種游戲規則兼顧了科學性和公平性,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能見到。在文理分科的現行高考制度下,考生參加相同科目的考試,他們在每個科目得到的原始分相加得到總分用來錄取,已經實行多年。

新高考帶來了一個新問題,由于選科科目的存在,兩個報考相同專業考生的考試科目可能不是一樣的。我們來看最簡單的情況:甲乙考生都報考某大學某專業,語數外是必考科目,甲考生選考化學、乙考生選考生物。假如甲和乙都考了90分,如果直接加到總分里去錄取會存在什么問題?任何兩張試卷,不管是不是相同學科,必然存在難度上的差別,有時差別還很大。單單看一個考試分數值,其表達的意義是模糊不清的,只有在特定的總體分數分布下才能有較為準確的含義。如果滿分是100分,90分對高中生來說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分數,但是,如果一個小學低年級學生考了90分卻很可能在班級中處于落后的水平。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化學試題比生物容易,兩個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處于同等水平的考生如果選考化學就可望獲得一個較高的分數,如果選考生物則可能獲得一個較低的分數,原始分直接相加會對選考生物的考生造成系統性的不公平。選擇性考試是國標省考,各省考試機構都會集中本省的高水平專家來命題和閱卷,但是,從制度設計上,顯然不能期望每次幾門選考科目的難度都完全一致,一旦碰到個別科目難度控制得不好,簡單地原始分相加會造成群體性的考試不公平。

國外考試機構在類似情況下,一般都要基于某種統計模型,對考試的原始分進行數學轉換,消去題目難度和考生水平差異等影響組間得分差別的因素,使得選考哪個特定科目不影響最后加入總分的分數。有些國際通用的做法曾在我國試用過,像標準分至今仍然在海南使用。

率先進行高考改革試點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在學習借鑒國外教育考試和評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和本省市的教情考情,以確保公平性、不失科學性為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等級分的做法。它先將考生按照不同比例劃分為若干個分數等級,然后再將這些等級逐一映射到一個具體的分數值上。從錄取的效果來看,結果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當改革試點擴大到第二批省市后,山東等省碰到了考生總體人數多的基本省情,這時,照搬滬浙的做法有可能放大等級分的某些潛在缺陷,因此,山東方案從滬浙的“三分一段”改成了“一分一段”,增大了考試分數的區分能力,同時通過“等比例轉換”體現了同一等級內不同原始分考生的差別,更加符合山東的應用場景。

第三批進入改革試點的8省份進一步總結了先行者的經驗,在賦分方案上確定了“理論框架統一,具體參數酌定”的基本原則。每個省份都基于過往數年的大數據,對高考錄取中的各種潛在可能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模擬,選擇了最適合本省份的參數設定方案。

考試通過一個簡單的數字對一個活生生的復雜的人進行排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先天固有的缺陷。就像奧運會有時也會產生評分爭議一樣,考試分數的轉換與求和從科學上永遠都會存在爭論和改進的空間。比如可能會出現所謂“田忌賽馬”的現象,一些考生因為擔心吃虧而棄考物理等難度大的學科。其實,對這個問題有必要從不同視角加以認識。一方面,考試機構當然有責任不斷完善和改進考試賦分辦法,使改革越來越完善;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長在選擇科目時,也要看得更長遠一點,多從孩子自身的特長、愛好和發展方向來考慮。

加強區分度靠什么實現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陳志文

物理與歷史以原始分計,后2門實施1分1段,以最大限度加強區分度——讓高校有效選拔人才,最大可能保障公平訴求。

在新方案中,考生必須從物理、歷史兩個科目中選一個,然后再在剩余的四個科目中選兩科作為自己的選考科目,這是8省方案最顯著的特點。此前的6個省市,雖然微觀上各不同,但總體都是“3+3”,需要考生從物化生史地政中選取3門作為選考科目(浙江是7門,多一個信息技術)。

此次最明顯的變化是對學生的選擇進行了引導,更強調物理與歷史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個領域的重要作用。針對這一舉措,很多人必然聯想到浙江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實際上在教育部發布了強化高校專業選考要求的“指導目錄”后,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就已得到極大緩解。此番限定選科實際上是用制度對學生的選擇權進行引導,避免考生選擇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首選物理與歷史,也是汲取前面省市的經驗,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問題的一個重大調整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結構。在此前的方案中,高考改革給予了學生充分選擇權,但卻遭遇功利文化的挑戰,本來希望學生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科目,學生與家長卻選擇了最能拿高分的,于是出現了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同時,部分地區也存在科目不選就不學或少學的現象,影響到高中基本教育的完成。

這一調整,不僅僅是為了物理,更是對高中基本教育的有效保障,對中學生基本知識結構的保障。如果不加以限制,在絕對的自由選擇下,中學生更喜歡選擇輕松一點的學科,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美國AP物理的選考人數長期低于20%,就是非常明顯的實例。

“3+1+2”方案使選科的組合方案從20下降至12,這對執行省市而言也是一種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辦法。畢竟新的組合方案將大幅度降低中學在應對新高考走班選課時的資源支持難度,而這一點顯然是中西部最棘手,短期難以解決的問題。

除了科目選擇的限制外,新方案明顯在加強考試分數區分度的制度設計。

在選擇加以限制后,物理與歷史不再賦分,以原始分計。后2門的賦分制度設計也明確實施一分一段的賦分制度,這顯然也是以最大程度加強分數的區分度。實際上,這一制度并非8省市方案首創,而是考生大省的必然選擇,此前山東方案就已經是一分一段。

加強區分度,不僅可以讓高校可以依托兩個依據有效選拔人才,也最大可能保障了公平訴求,一舉兩得。

此外,8省市方案此次都明確選考科目不再搞兩次考試,只安排一次,而且考試時間也統一安排在6月傳統高考日同時舉行。在英語考試上,河北省、遼寧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等6省市擬只在6月組織1次外語聽力和筆試考試。江蘇省、廣東省擬在6月組織1次外語筆試,將外語聽說考試放在平時并實行機考,事實上也變成了一次考試。

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個:盡最大可能將多次考試對中學教學秩序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大幅度降低在考試命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壓力,確保改革穩步推進。

編輯:曾珂

關鍵詞:高考改革進入關鍵階段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偷拍 | 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一区 | 色婷婷免费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