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薩摩亞的援外中國人:只想幫到他們
中新社阿皮亞4月9日電 題:薩摩亞的援外中國人:只想幫到他們
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人生中如果有這樣一段援外經歷,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醫術幫到當地百姓,就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我在援外的最高年齡線55歲之前,主動申請參加中國援助薩摩亞醫療隊。”在位于首都阿皮亞的薩摩亞國家醫院,來自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的耳鼻喉科醫生辛丁教授告訴中新社記者。
和辛丁有著同樣想法的援外中國人還有很多。他們遠離祖國、家鄉、親人,在文化、習俗完全不同的異國他鄉,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所長,為當地百姓盡心盡力。這群中國人的想法很簡單:只想幫到他們。
薩摩亞是一個南太平洋島國,由10個島嶼組成,人口不足20萬。來薩摩亞之前,中國援薩醫療隊隊長、心血管內科張基昌教授想到了這里必定缺醫少藥,但他看到的真實情況還是超出了想象。出國之前,他從國內醫院帶來了當地醫院急缺的一些提高心率的搶救藥物,在關鍵時刻派上了用場,及時控制住一位致命性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把她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患者及家人感激不盡,與他合影留念。回憶起這段經歷,張基昌教授十分開心。他說:“國雖有界,醫者無界,做醫生的滿足就是病人的認可。”
由于薩摩亞民眾多以面包果、芋頭等為主食,蔬菜吃得少,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發,這也給醫療隊的手術增加了難度。2017年,劉知文作為中國援薩農業專家組長,從湖南來到阿皮亞,決心在這里種植更多的蔬菜、水果,改善當地民眾的飲食結構。
農業是薩摩亞的支柱產業,但因為缺少良田和技術,農產品高度依賴進口。自言“做了一輩子國際農業合作”的劉知文,運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在阿皮亞建立示范農場、蔬菜大棚、種子生產基地等,并且進村入戶,培訓農民,提供幫扶。
“我剛到阿皮亞時,西瓜20塔拉一公斤,現在降到了7塔拉,改寫了薩摩亞西瓜依靠進口的歷史。這兩年來,薩摩亞市場蔬菜供應明顯增加,價格有所下降,而大部分示范農戶的收入有所提高,就是這樣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讓我們特別有成就感。”劉知文說。
2010年,剛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一年的施林杰被上海建工派到薩摩亞工作。那是他第一次聽說“薩摩亞”這個國家。當飛機降落在阿皮亞機場后,他看到的機場“就是一些簡易的彩鋼板房,和國內的廠房一樣”。2015年,上海建工參與機場改造,3年后竣工,交給薩摩亞一座煥然一新的、現代化的機場。
那時才29歲的施林杰,第一次作為項目經理,全程參與了整個過程。他深深地體會到,在國外做工程,會比在國內遇到更多的困難和麻煩。盡管如此,工程還必須更加精益求精。要滿足業主的要求,但也不能無條件地滿足。這其中,溝通最重要。幸運的是,在薩摩亞,他和做翻譯的同事袁淳安相知相愛,組建了家庭。
施林杰說,通過這個項目,個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夫妻感情也磨合得很好。當地百姓很友善,有時候在公司門口,會看到不知什么人送來的他們自己種的香蕉。
年輕的施林杰現在是上海建工南太區域負責人。今年7月,太平洋運動會在阿皮亞舉行,他帶領公司正在趕建體育館工程。他笑言,在薩摩亞快10年了,前不久回國,倒有些水土不服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民眾的友好,更堅定了我們做好項目的信心。”
和施林杰一樣,劉知文也在為太平洋運動會忙碌著。對于要為6000人提供蔬菜水果,他很有信心。中新社記者在示范農場采訪時,偶遇薩摩亞農漁業部長Lopaoo Natanielu Mua。他說,我們從中國的援助中學到很多東西,農民也從中受益。我們歡迎這個項目,希望雙方合作繼續下去。
編輯:曾珂
關鍵詞:薩摩亞的援外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