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男子打球心臟驟停 幸遇6名醫生在場
男子打球心臟驟停 幸遇6名醫生在場
事發東單體育館,半小時后男子恢復自主心律被送醫;醫生建議公共場所多配置“救命儀器”
協和醫院醫生在東單體育館救人現場。
當天參與施救的協和醫院6名醫生。本版圖片/受訪者供圖
3月25日晚上,北京市東城區東單體育館內一名正在打籃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臟驟停,恰巧同在一館內打羽毛球的6名協和醫院的醫生看到這一幕,大家一邊撥打120,一邊展開了搶救,實施了心肺復蘇和儀器除顫。大約半小時后男子恢復自主心律,被送往距離最近的同仁醫院。
昨天,參與施救的協和醫院內科ICU醫生江偉向記者講述了前晚發生的一幕,同時他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場所配置急救設備,有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識,更多人敢于站出來援手,來應對這種情況。”
■ 對話
醫生救人是職業習慣,也是舉手之勞
昨天上午,6名身著運動衣的年輕人在體育館內為一名倒地男子做心肺復蘇的畫面在網絡熱傳。據了解,施救的6人是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口腔科、免疫科、內科ICU、核醫學科、呼吸科的醫生,事發前他們正在東單體育館打羽毛球,聽聞籃球場有人倒地休克就沖了過去,發現男子心臟驟停,立馬展開施救。
昨天中午,記者在協和醫院內科ICU門外見到了當時參與搶救的醫生江偉。
新京報:事發時是什么情況?
江偉:躺在地上的男子有五十多歲,微胖,事發前正在和同事打籃球,毫無征兆地就倒下了,我過去摸了一下,他的頸動脈搏動已經沒有了。
新京報:你們做了什么樣的搶救措施?
江偉:讓他同事打了120,我和我同事實施搶救,觀察生命體征,胸部按壓了十幾分鐘,但他還是沒醒。好在東單體育館配有自動體外除顫儀,設備連接后前后共電擊4次,其間他出現過自主心律,但后來又不行了。大概又過了10分鐘,120急救車就來了,用了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藥,并繼續電擊,病人才緩過來一些,有了自主心跳后被送去了距離體育館最近的同仁醫院急診。
新京報:病人后來情況如何你了解嗎?
江偉:晚上10點多回家前,我去同仁醫院急診科看了一下,當時他已經清醒,正在等著做造影檢查,情況穩定。他的女兒很感謝我們。
新京報:搶救時候有沒有什么顧慮?
江偉:那時候邊上圍觀的人很多,也有人拍照錄像,但顧不了那么多,我們是醫生,而且有行醫資質,就算以后有人查,也不怕。就我知道的,好多同事都做過這樣的事兒。作為醫生,這大概是職業習慣,也是舉手之勞。
焦點1
急救技能難不難學?
醫護人員稱不難學 建議將其大眾化
昨天下午,同仁醫院官微發布消息稱,患者被送至同仁醫院急診后經檢查心臟擴大,低血鉀,經緊急治療后轉復竇律,目前病情平穩。
新京報記者從協和醫院了解到,此前就有過醫院骨科醫生在東單救助摔傷老人、ICU護士搶救猝死路人、婦產科護士在東單地鐵站救助暈厥路人、醫學生在東單游泳館搶救溺水者的情況。一年前,崇文門路口還發生過一起“猝死”患者被同仁和安貞醫院醫生聯合救治轉危為安的案例。
網友稱,突發疾病時恰好遇到醫護人員在場,這大概是不幸中的萬幸。
不過,江偉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類似的突發疾病情況并不罕見,不見得每個患者都能遇到醫生,所以全社會普及急救常識非常有必要。“比如說心肺復蘇的手法,容易學,也有很多培訓的機會,應呼吁年輕人都能掌握,而且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敢于站出來施救。”
“只要掌握技能,多數人是敢于站出來的,這是基于人的本能。”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副主任醫師王西富從2008年起從事急診工作,宣教急救知識和技能,但僅在專業醫護人員中進行。2015年,他開始在自媒體平臺進行急救知識科普,并在線下組織手把手的急救技能培訓。
王西富告訴新京報記者,培訓課堂上家庭主婦占了不小比例,目的是為家里的孩子、老人多一份應急準備,“有些學員說因為會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解決了現實問題,為救護車、醫生的到來爭取了時間。別說掌握急救知識是為了救助路人,這不現實;但掌握了方法,你才有底氣和勇氣來為突發疾病的路人做判斷,做急救。況且這個技能的學習并不難。”
“確實不難。”宣武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梁蕭也這么認為,所以兩年前,她把本來只給院內職工進行的急救技能培訓推到了院外,科室內的醫護人員組成志愿者團隊,給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上起了急救知識課。“很明顯,過去我們自己主動聯系對方做培訓,現在人家來聯系我們去上課,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會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焦點2
“救命儀器”好找嗎?
部分大城市公共場所配置也不多
另外,有專業人士指出,在這次救人事件中,除了協和醫院醫生們的及時出手,東單體育館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以下簡稱除顫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江偉也向新京報記者提到,在他們持續心臟復蘇了10分鐘以上后,患者并沒有蘇醒,后來體育館工作人員拿來了除顫儀,這才有了頸部動脈恢復的跡象。“這是救命的東西。”江偉說。
“這個儀器很智能,它會自動判斷患者是可除顫心律還是不可除顫心律,然后來決定是不是可以用電擊。儀器操作也很簡單,會用中文來提醒使用者下一步該怎么做,普通人都應該會操作,甚至比血壓儀都簡單。”但據江偉的了解,目前除顫儀在國內的推廣情況并不好,“在北京我只確定首都機場有。”
王西富在全國許多大城市做過急救技能培訓,其中包含除顫儀的使用,但他發現,國內在公共場所投放除顫儀只有深圳做的比較好,且是政府牽頭在做,“深圳每個地鐵站都有,而據我了解,部分大城市公共場所配置也不多,真的要有急用,患者遇到除顫儀比遇到醫生還難。”
焦點3
公共場所為何難見除顫儀?
或因價高使用率卻不高
近些年來,隨著公共場所猝死患者的增加,公眾對于裝置除顫儀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今年南京的政協會議上,委員花貴侃就提出“關于加快城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儀的配置和推廣使用”的提案,認為此舉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在2016年全國政協會議中就提出國家定義各級城市AED覆蓋要求,分不同階段完成包括資金規劃、配置數量、培訓體系、認證體系等內容。
但制約公共場所除顫儀配備的到底是什么?記者從購物網站了解到,每臺除顫儀價格大約2萬多元,江偉覺得這個價格可能是一些公共場所不愿承受的,“說實話這個儀器的使用率并不高,但它一旦用上了就是救命的。”
不過在王西富看來,2萬元的價格并不高,制約儀器推廣的是理念問題,“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公共場所是強制配備的,這是對公民的負責。而一些公司或者是例如運動館、健身房等公共場所,2萬元的開銷不大,但這給員工、顧客的安全感增加不少。說到底,大家是沒有把這個事兒重視起來。”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醫生 除顫 急救 男子 顫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