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富民之要,在于節儉
《荀子·富國》中提到“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墨子·辭過》有云“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翻閱先秦諸子典籍中,類似論述十分常見。崇儉戒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安邦富民的政治智慧。
個中道理,古人論述得可謂清晰透徹:“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意思是說,節儉就會有節制,有節制則百善都會興起來;奢侈就會放肆,放肆則百惡都會爆發出來。對一家而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對一國而言,也是“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故《群書治要·政要論》點出:“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于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唐代詩人李商隱更是道出家國興衰的警世恒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歷史上“儉昌奢亡”的教訓不勝枚舉,其中北宋興亡就是正反兩面的例證。北宋之興,靠的是“勤儉興邦”的定規;北宋之亡,則是基于“奢侈亡國”之鐵律。作為開國之君的宋太祖從五代亂世走來,深知“逸豫亡身、憂勞興國”的道理,“躬履儉約”治天下,開創了“簡樸之世”。但到宋徽宗時,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佞之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奢靡之風彌漫朝野,最后落得國破家亡,足見“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其教訓值得記取。
勤儉興邦的道理,并未隨時代變化而過時。回望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的歷程,一部黨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史。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由弱到強、一次次取得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把艱苦奮斗當作傳家寶和政治本色,始終牢記治國如理家,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黨員干部就要帶頭過緊日子,帶頭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號召大家“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后,他不僅大力倡導厲行節約、勤儉建國,而且身體力行,堪稱典范。他的衣服鞋帽,許多都是補了又補,一件睡衣打了73個補丁,一條毛巾被也打了54個補丁。
黨員干部厲行節儉,帶頭過緊日子,不僅是良好生活作風的體現,更是彌足珍貴的精神力量。對個人來講,這不是一陣子的作為,而應是一輩子“儉素為美”的堅守;對國家來講,也不是一個階段、一個時期的要求,而是永遠在路上的代代傳承。“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于節儉。”不論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家寶永遠都不能丟。
“欲為清白吏,必自節用始。”節儉與奢侈絕不僅僅是個人生活小問題,而是關系黨性修養和為政之德的大問題。干部帶好頭,群眾有奔頭;干部能過緊日子,百姓就有好日子。黨員干部要把厲行節儉作為基本操守,帶頭做出示范,讓尚儉戒奢的美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節儉 富民 艱苦奮斗 帶頭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