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張小瑜:大灣區建設為澳門發展注入強大新動能
作者: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張小瑜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從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的政治高度謀劃全局,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謀發展、共享紅利。對于澳門來說,大灣區建設是深化與內地合作、增進澳門同胞福祉的重大機遇,為澳門建設好“一中心(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一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一基地(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開辟更廣闊天地。
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大灣區建設將有效破解長期以來困擾澳門發展的要素資源短缺、空間載體不足的難題。
一是拓寬地理空間。支持橫琴建設粵港澳物流園,加快推進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和粵澳合作產業園,支持珠海和澳門在橫琴合作建設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民生項目,研究在橫琴設立澳門子弟學校等一系列創新措施,實實在在地延展澳門可利用空間。
二是廣開市場空間。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提升區域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市場一體化水平,促進要素更加便捷流動,為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發展現代服務業廣開市場空間。
三是提供更多就業創業和發展空間。“規劃綱要”在推進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平臺建設、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內地就業、專業人士執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并在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等方面提出多方面改革創新措施,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參與感,增進澳門同胞福祉。
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澳門在語言、文化、國際貿易網絡、中小企業協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大灣區建設對于澳門改變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局面,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澳門將迎來發揮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高水平參與區域與國際分工合作的新時代。
一是在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獲得新發展,澳門新興產業落地生根、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有了更加良性的產業鏈條和市場環境。
二是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中,澳門的特色金融、物流、旅游休閑、會展、教育培訓、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有了更準確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得以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
三是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攜手擴大對外開放。“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澳門以適當方式與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和亞投行開展合作,辦好中葡論壇,研究建立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使澳門更好發揮與葡語國家的聯系優勢,與內地聯手開拓葡語國家及其他地區市場。
賦予更優發展生態
“規劃綱要”結合澳門優勢與特點,為澳門精準發力,優化本地經濟結構,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指明具體路徑。澳門應該積極對接大灣區建設,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中醫藥領域,通過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結合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勢以及內地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共同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
在金融領域,推進澳門與香港和內地的錯位發展、優勢互補。“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澳門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澳門的金融服務既有與內地的合作創新,更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將成為大灣區現代服務業體系的重要一環。
在會展領域,“規劃綱要”指出,支持澳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展覽品牌,同時為今后大灣區內聯合辦展、差異辦展打造便利機制,充分發揮澳門的硬件基礎設施和旅游人才、管理服務等方面的軟實力優勢。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澳門 發展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