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今年以來我國民生保障綜述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今年以來我國民生保障綜述
新華社記者齊中熙、王優玲
國以民為上,民以生為先。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始終堅持民生優先,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穩定就業,織密重點群體“保障網”
2月12日大年初八。一大早冒著細雨,安徽省滁州市的吉剛就來到滁州市體育館,參加在這里舉辦的“2019年春風行動”招聘會。經過一上午的溝通,吉剛與一家眼鏡片生產企業達成了初步就業意向。
“安徽省這幾年發展挺快的,很多企業都搬了進來。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不用來回跑了。”吉剛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春風行動”將在全國范圍舉辦近一個月,將重點圍繞強化就業服務加以推進,多渠道搜集崗位、發布信息,做好“面對面”線下現場服務和“點對點”線上信息推送。同時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推進就業扶貧,切實幫扶一批貧困群眾實現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民心安。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邱小平表示,將多措并舉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農民工就業方面,把穩企業、穩崗位的政策落實,通過穩企業的生產經營穩定農民工的就業崗位;開展“春風行動”,精準幫扶農民工就業;大規模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質量;落實好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
大學生就業方面,將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大創業擔保貸款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等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等措施。
補齊短板,滿足多樣化民生需求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全覆蓋、質量全達標、標準全落實、保障應擔盡擔,實現非基本公共服務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
出行的路好不好走,社區附近是否有配套齊全的教育、醫療、養老機構,體育鍛煉、文化休閑等能否滿足群眾需求……這些都屬于公共服務范疇,都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近年來,我國社會領域公共服務投入不斷加大,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但相對于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仍然存在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托幼、上學、就醫、養老等方面的服務質量和水平與群眾期待還有不小差距,這既是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也是潛在的巨大國內市場。
根據行動方案,到2022年,覆蓋全民、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就近就便、高效快捷、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務體驗不斷改善,政府保障基本、社會積極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格局不斷完善,社會關注的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多樣化可選擇的公共服務資源更加豐富,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得到滿足,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養老保障方面,將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推動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投資,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滿足不同群體的養老保障需求。
“我們將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堅持完善制度、守住底線,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多措并舉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邱小平說。
減稅降費,讓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紅利
從今年1月1日起,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正式實施,納稅人可以按規定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進一步享受個稅改革紅利。
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從去年10月1日到去年底,個人所得稅第一步改革施行3個月來,共減稅約1000億元,7000多萬個稅納稅人的工薪所得無需再繳稅。今年開始專項附加扣除后,減稅力度將更大,群眾得到的實惠將更多。
也是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對706項商品實施進口暫定稅率,對94項能源資源產業商品不再征收出口關稅。其中藥品原料方面包括多種抗癌藥原料和罕見病藥原料,2019年暫定稅率均為零。
一方面是民生“加力”,一方面是民生“減負”。
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介紹,在去年減稅降費的基礎上,2019年將有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
一是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包括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放寬小型微利企業標準并加大優惠力度;擴展初創科技型企業優惠政策適用范圍等。二是深化增值稅改革。三是全面實施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四是研究制定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同時清理規范收費,加大對亂收費查處力度。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民生 保障 服務 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