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保護長江要下明暗兩重功夫 ——江蘇省政協全會熱議長江大保護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第二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開啟了長江大保護的新篇章。江蘇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江蘇沿江地區也面臨著環境隱患比較突出的問題。如何落實長江大保護,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成為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的熱門話題。
民革江蘇省委在調研中發現:長江江蘇段流域尚缺乏全局性的流域水環境管理思路。水環境管理的重點以區域污染防治為主。流域層面上的跨界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較缺乏,行政區域之間上游與下游、左岸與右岸的跨界管理沖突現象突出。各地因發展水平、階段不同,利益訴求不一,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執行本地區環保規劃和相關管理標準時,只注重本區域內的發展需求和環境容量,導致地域間環境管理要求不統一,制定的環保目標、政策標準及執法尺度存在差異。流域管理的相關職權分散在各相關職能部門,部門之間聯動機制尚不完善,有的部門水環境管理職能交叉,在流域規劃、治理、保護、監管等方面缺乏統一的管理目標和任務,各司其職。
民革江蘇省委建議,抓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注重規劃之間內容的銜接和互補,大力推動“多規合一”,確保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經濟轉型發展工作統一進行。要通過健全流域綜合管理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流域綜合管理相關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流域綜合管理機構的職責和權利、流域綜合管理的各種制度和獎懲機制等。分階段循序漸進、逐步到位地推動建立流域管理委員會(議事決策監督層)和流域管理機構(執行層)兩層的流域綜合管理體制。針對目前長江流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約束作用不強的主要問題,建立或強化規劃防洪評價、水資源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制度,建立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統一調度管理制度。
農工黨江蘇省委更為關注長江岸線資源。在調研中,他們發現:江蘇的長江岸線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意識不夠,岸線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能力較弱。
農工黨江蘇省委建議,加強源頭治理力度,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在新一輪規劃中著力強化、同步實施,有序清退和關閉設在長江主航道岸線上的礦石、危化品、煤炭、礦建材碼頭,關閉設在自來水取水口和風景區附近上游5公里、下游2公里的碼頭。
農工黨江蘇省委認為,要突出總體規劃在長江岸線一體化中的作用。進一步優化生產力布局,重點圍繞長江經濟帶建設,結合開展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進一步修改完善。做好總體發展規劃的修編。著力抓好生態岸線建設,打造沿江岸線發展的綠色精品工程。抓好岸線資源綜合利用規劃。重點是明確生產岸線、生活岸線、生態岸線三大岸線比例并加以協調規劃。統籌規劃共用碼頭、貿易、物流、產業和集疏運體系等一體化建設布局。
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黃賢金注意到:近20年來尤其是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崩岸、塌江等情況較為突出。“大多結論認為是河勢變化、岸線不當開發以及長江水濁度變化等所致。而從塌江區域所表現出的鋸齒狀而非弧形狀來看,與一般性的塌江情況存在很大差別。這與長江通江‘暗河’所引致的塌陷密切相關。為此,需要重視并加強通江‘暗河’治理。”黃賢金說。
黃賢金研究發現:長江中下游1800公里地貌特征決定了沿江“暗河”較多。20世紀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10年來,由于長江水文條件變化,“暗河”引致塌江問題有所加劇。不少塌江位置大多可能與江堤騎在古河道出口部位有關,尤其是沉積歷史較短的長江下游沿江區域或島嶼這種塌江崩岸隱患更為突出。
黃賢金建議,應充分認識到長江中下游沿岸通江“暗河”的安全風險。盡快開展長江中下游沿岸“暗河”普查工作。甄別江堤騎在古河道出口部位,全面揭示“暗河”的總體特征以及分布情況。分析這些“暗河”水系格局、匯水范圍、匯水量以及堤內外水位差的季節變化,評估這些河道地下水水動力季節波動對堤壩安全的影響大小。逐步構建體現長江中下游沿岸通江“暗河”特征的預警與治理體系。加強對活躍性通江“暗河”的監測。通過對這些“暗河”的地下水位監測工作,并同時監測這些河道軟地基地面及江堤可能發生的變形,及時預報塌江或崩岸的發生。根據“暗河”影響的風險性以及影響范圍,區分影響類型,提出差別化的治理方案。對于活躍性高、風險性大的“暗河”,其治理可以用閘控或開挖為明渠,針對具體區域實施差別化的方案。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覆蓋了安徽8市的八百里皖江是安徽人民繁衍生息的母親河。
皖江經濟帶人口密集,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擁有強有力的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與長三角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共生圈,是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不可避免地,皖江經濟帶同樣面臨著大發展與大保護的矛盾。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
2018年5月和9月,民革安徽省委會組成以省委會領導、黨員中的經濟、環保等專家和省委會機關干部為成員的調研組,先后兩次圍繞“皖江經濟帶保護和發展”展開調研。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夏濤認為,長江經濟帶既是經濟共同體,更是休戚相關的生態共同體,要創新一體化思維,通過跨區域的制度性合作機制,將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相互連通,形成一個由不同廊道、不同板塊、不同層次、不同功能耦合而成的生態體系網絡;將區域環境政策、制度、規范以及環保技術創新等納入治理進程,形成網絡化生態共同體建設平臺,以及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化治理主體參與的合作網絡。
“要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夏濤表示,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技術改造,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特別是要推動沿江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語音、電子信息、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 構建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此外,夏濤還建議,要加快推進環境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按照“大平臺、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約化思路,健全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整合監管資源和環境數據,打造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系統和智慧監管應用平臺,實現環境監管信息化、精準化、網格化、規范化。加快推動入河排污口自動在線監測體系建設,切實消除各類生態環境隱患,為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提供客觀權威的監測數據。
在安徽省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皖江的開發與保護,同樣是委員們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
省政協委員匡健在其《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大會發言中建議,加快編制長江—巢湖流域生態文明發展規劃,加快編制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發展規劃,率先推行生態、用地、交通、產業等多規合一,并積極與G60科創走廊建設及滬蘇浙相關規劃對接,爭取一體謀劃、一體建設、一體發展。
匡健在調研中發現,對標水清岸綠產業優的新要求,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規劃凸顯出總體不成體系,縱向覆蓋不足,生態保護功能缺位;橫向統籌不足,城鄉、產業和要素布局不協調等弊端。同時,區域分工協作不足,發展機制設計不優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建議成立高層級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領導組織,下設規劃、環保、交通、產業等專門小組,常態化協調督促決策落地和工作落實。”匡健表示,要綜合運用政策、財稅、準入等手段,發揮市場、金融等杠桿作用,采取飛地、共建等模式,引導生態功能區域的企業轉型升級、跨區域集聚發展。
長江沿線環保要求高,歷史欠賬多。在嚴控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下行的大背景下,需求巨大與財力有限的矛盾將更加凸顯。為此,匡健建議,加大皖江流域環保項目資金投入。在實施工業企業整治、集鎮雨污水分流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將長江經濟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做到資金優先保障、項目優先安排;積極向上爭取、優化支出結構、統籌現有資金,特別是加大專項轉移支付比例,專項用于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打造“綠色創新投資”“環保貸、固廢貸、低排貸”等產品;探索成立綠色發展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污水管網治理、長江岸線復綠等環保產業、項目建設。
關于加大投入,周海銘委員也有類似看法,他建議按照《關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的要求,設立省級專項引導資金和產業發展基金,按照項目輕重緩急,視各地財力情況區別對待的原則,分項目類別、分區域明確省級支持份額,引導各地抓緊實施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等項目。
此外,他還建議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生態補償力度,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要濕地、水生生物保護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加大省級生態補償力度,補償標準與地方實際投入相適應,補償額度與生態保護績效相掛鉤。
(鄂站)走出區域協同和綠色發展新路徑
湖北省政協全會暢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記者毛麗萍 焦陽)“細化落實十大戰略性舉措58個重大事項和91個重大項目年度任務,加快培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支持武漢申報建設國家級長江新區。支持荊門等地區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持續推進生態省五級聯創,支持黃岡、咸寧、恩施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支持十堰承辦第九屆全國生態文明論壇年會。加強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1月14日,湖北省長王曉東作政府工作報告表示。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論述,在湖北沿江各市縣委員中引起熱烈反響,委員們結合地域特點,圍繞區域協同和綠色發展,深入思考,建言獻策。
時光回溯到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長江經濟帶不是獨立單元,涉及11個省份,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全面協調協作。地處長江之腰的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省份,長江經濟帶上的29個中心城市,湖北獨占8個席位。結合習總書記指示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區域和產業發展戰略布局。
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的宜昌,占湖北省長江干流岸線總長的近四分之一,是三峽庫區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區,在“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戰略布局中,從屬于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帶、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近年來,宜昌探索綠色發展路徑,通過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等舉措,帶動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全面提升。2018年,宜昌騰退修復長江岸線81.5公里。成功獲批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和全國首只長江大保護綠色債券,宜昌綠色發展指數位居全省第一。推進沿江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累計關停企業30家,改造升級17家,精細化工占比提高到33%。
“建議支持宜昌建成化工綠色發展示范區,作為全省化工企業搬遷轉型的重要承載基地,同時整合國家和省市縣多方面政策資源和資金渠道,走出一條以轉型促振興的綠色化工發展之路。”省政協委員,宜昌市政協主席宋文豹提出,把綠色化工理念貫徹到全省化工產業規劃、建設、經營、監管全過程,全面推行綠色化工新技術,讓綠色發展理念和技術進規劃、進標準、進工藝、進規程;全面落實省政府支持沿江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加快制定全省廢水、固廢無害化處理和土壤修復治理的規范和標準。
下好一盤棋,共護一江水。作為長江的天然蓄水庫,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的水質直接影響長江生態。民盟湖北省委會提案建議,盡快完成對洪湖的綜合科學考察報告,以便為其水環境改善和水生態修復提出全面、綜合、科學、高效的整體治理方案;制訂流域水系連通、江湖連通,水資源優化調控和調度管理方案;恢復域內湖泊和沼澤,增加流域調蓄能力,改善水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修復和完善洪湖濱岸帶。
臺盟湖北省委會提案認為,環境污染與生態保護的跨區、跨界性,決定了長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必須整體布局,協同發力。提案建議,從健全完善政府間的協同機制、公眾參與機制、運行機制、評估問責機制、激勵機制等入手,探索構建湖北長江流域治理體系,為全國流域治理提供經驗借鑒。
致公湖北省委會提案建言,立足“個性化”,建立“一水一檔案”,強化智慧信息監控管理,開展“一水一策”保護和治理。
大美湖北,優在生態。在省政協委員陳和春看來,長江湖北段是一個兩岸峽江、丘陵、平原均有的江段,如果依托地方優勢植物資源,既可形成湖北江段景觀特色,還可大大降低養護成本。他提出,應充分挖掘沿江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亮點,調動各類資源,培植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
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業換算周轉量、能源消耗量均超過全國的40%,湖北省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量占湖北省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維持在較高水平。對此民盟湖北省委會提案建言,發揮科技進步引領作用,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提高交通運輸組織水平,推廣使用高效清潔能源,從而提高湖北省交通運輸業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實現湖北交通運輸業的綠色發展,帶動湖北國民經濟朝更加低碳化的方向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城市圈與經濟帶的融合,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漢江生態經濟帶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城市圈則把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天然地融為一體。劉義明、陳海波等省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建言,推動“兩帶一圈”融合發展,打破區域壁壘,充分發揮政策、生態、產業優勢,增強區域經濟互動合作。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長江 生態 經濟 發展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