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2019年01月10日 13:57 | 作者:李成貴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農者,天下之大本也。”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歷史的記憶、文化的鄉愁,也是政治的基因、治國的要義。

近代以來,伴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和鄉村的相對地位發生了下降。必須承認,這是文明的正向演進,里面包含著豐裕的物質、上升的精神,聯結著一個又一個人的美好向往。但是,無論時代多么的現代或者后現代,無論世界多么高妙炫目,都無法改變農業的基礎地位,無法改變鄉村作為文明腹地的地位,這是萬世一系的本質規律性。這一規律普適于世界各地,但在我國表現得尤為復雜和富有特色。

我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這一經濟社會結構決定著中國社會的動力和功能,也影響著效率與公平。今天,中央明確提出堅持農村優先發展,實質上就是對新時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新審視和直面回應,是要在體制深處進行結構調整,重塑工農及城鄉的結構關系。

回望歷史,新中國建立之初,面對特定的初始約束條件,為了解決國家工業化投資不足的難題,最現實的選擇就是汲取和轉移農業剩余,在體制和政策安排上向工業和城市偏斜,從而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這種結構之下,農民像土地一樣奉獻,像老黃牛一樣勤勞,默默地拉動著國家工業化的重軛。沒有農民幾千億元的“剪刀差”貢獻,國家工業化就很難取得成功。

改革以來,農民獲得了自主經營土地的權利、進入市場的權利、自由流動和擇業的權利,加之政府大幅度增加了投入,“三農”領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縱向比較,“三農”變化之快是幾千年來所未曾有過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皆不可比。但是,橫向比較,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得到實質性調整,農村發展滯后和不充分現象十分明顯,“三農”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最大短板。特別是,要看到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沒有繼續擴大,但城鄉財富積累卻在急速拉大,一線城市一套房子比中西部地區一個村甚至一個鄉的房子價值還要大,造成了新的嚴重不均衡。

蒼茫大地,有鴻雁歸去,有雨燕來兮,有樹在等待歲月,有草在等待春風;農民等待的是更多善政之光,等待國家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快的速度為他們做好事,做實事,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家的實力有了空前的提升,有條件也有義務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保障農民的權益,更多地賦予農民發展的權利和免受貧困的權利,讓農民共享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這不僅是國家的意圖倫理,也是國家的責任倫理。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的是要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城與鄉是共生的關系,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在論民族問題時曾說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句話用在城鄉關系上也非常恰當,城與鄉就應該是這樣一種相映成趣的關系。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僅是反哺農業,回饋農民,促進社會公平,同時也是面對復雜的內外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強基固本,培育動能,提高效率的全局性戰略選擇。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就要做到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相信,依靠獨特的體制優勢和強大的動員力量,一定會把農業農村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花開無言,葉落無聲,農民是一個低調的群體。共和國70年歷史上,有農民的濃墨重筆,農民與共和國一起走過時光,走過風雨交織的歲月,演繹春天的故事。

新時代,古老的農村大地正孕育著蓬勃力量。農民,也可以有詩與遠方。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業 農村 農民 優先發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精品 |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