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科學應對風險挑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1月3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窗口期”和轉型升級的攻關期,既有難得機遇,也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抓“牛鼻子”,以打好三大攻堅戰引領相關領域工作,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為底線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以精準扶貧為關鍵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以污染防治為突破點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防控金融風險,目的在于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要緊盯地方金融、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養老保險支付等重點領域,做好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精準扶貧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特殊貧困人口,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能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的內在動力,保證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堵塞返貧之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當前,特別要以推進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持續加大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形成常態化的生態保護工作格局。
抓主攻點,以“破立降”為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以提高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改善需求結構,從而提升中國經濟的內在素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關鍵是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能夠引導資源配置。要以監管變革為重點簡政放權,加快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的規則體系,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清理妨礙公平準入的規定和做法,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實施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從過去的學習西方、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引進資本發展到今天要走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發揮中國的作用、貢獻中國智慧的階段。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抓新機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著力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以構建新機制為導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還不高,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在29%左右,城鎮化率達56.1%,而市民化率僅有39%左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且有利于加速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高質量的農業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經濟更高質量的發展。中西部城鎮化率低,這是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以及其他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不僅有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質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建設 風險 現代化 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