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左宗棠赴任新疆途中所留墨寶
這副“自有文章真杞梓,不須雕琢是璠歟”對聯(見圖),為原裱,水墨紙本,立軸,下聯有“左宗棠”題識并有鈐印,保存基本完好,現藏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對聯上雖然沒有書寫時間,但與該院同時收藏的左宗棠的另一條幅對照,當是晚清重臣左宗棠赴任新疆途中留在西北的墨寶。對聯中“自有文章真杞梓,不須雕琢是璠歟”出自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詩作《簡翁都官》中,意思是“天然就有杞梓那樣美好的才干,不用進行雕琢就是美玉”。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文學成就突出,為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為左宗棠所崇拜。
左宗棠生性穎悟,少負大志,5歲時,隨父到省城長沙讀書,后來被林則徐所看重。兩人曾在長沙徹夜長談,對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特別是關于西北軍政的見解不謀而合。并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左宗棠。臨終前還命次子代寫遺疏,一再推薦左宗棠人才難得,為“西定新疆” 的“非凡之才”“絕世奇才”。
1874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指揮西征軍,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左宗棠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6年,左宗棠以66歲高齡出征,攜林則徐親手繪制新疆地圖,定下“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策略。初戰告捷,將侵略者阿古柏趕出北疆。1877年2月,大軍整裝待發收復南疆,左宗棠通令前敵各部,反復交代政策:回民備受白彥虎叛軍的欺詐驅迫,給他們造成了很大不幸。官兵要心懷寬大,所到之處,要讓回民脫離虎口。惟如此,勝利之日才會提早到來,以后的駐防也有依靠。各部必須遵守紀律,嚴禁濫殺無辜搶掠民財。左宗棠剿滅投靠外族阿古柏殺戮同胞的白彥虎是民族大義,又治軍嚴謹,受到廣大新疆民眾的擁護。
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左宗棠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的行為。1880年春,他決定兵出三路進軍伊犁,攜棺木出關西征,以示與沙俄決一死戰。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左宗棠以他收復新疆的偉大功績而名垂青史。 他率領湘軍在血雨腥風中沖鋒陷陣,追求和捍衛領土完整,重塑民族精神。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復。這是晚清外交史上最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左宗棠以此進入了中國歷史上偉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1983年8月,王震將軍邀請左宗棠曾孫左景伊到自己家中,詳細談了對左宗棠的評價。“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議,毅然率部西征,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左公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后人發揚的。”“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征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左宗棠身為武將,兼通文墨,擅書法,崇碑版,篆、隸、行、草兼善,筆力雄健,風格豪邁,楹聯作品流傳頗多,為時人所愛。據說,他從12歲開始,就愛好書法。其書風沉著激邁,文辭通暢,瘦勁的筆致、清峭的結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種躊躇滿志的盛氣。近人評價他的書法稱:文襄公行書出清臣(顏真卿)、誠懇(柳公權),北碑亦時湊筆端,故肅然森立、勁中見厚。左公晚年轉輾西北,沿古絲綢之路西進新疆。據《扶風縣志》載,同治六年(1867)一月二十三日,捻軍張洛行率眾30萬渡渭河入縣境,屯兵岐山、扶風間,扎營50余里。本縣兩萬人從捻軍。五月初四,捻軍與清軍左宗棠、劉松山部戰于涇、渭水間,在召公被左宗棠包圍,這是對左宗棠治理西北的具體記述。這副墨寶當是左公轉輾西北期間書寫并留給西北人民的珍貴紀念。
編輯:楊嵐
關鍵詞:左宗棠 新疆 墨寶 西北 左宗棠赴任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