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三年述評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題: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三年述評
新華社記者安蓓、劉紅霞、何欣榮、鄔慧穎
這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2016年1月5日,重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根發芽。
2018年4月26日,武漢,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擘畫新時代中國發展新坐標。
3年時光,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正在崛起。
綠水青山“敲開”金山銀山之門
冬日,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觀必上桔園景區游人如織。近年來,南豐將桔園變公園,著力打造蜜桔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甜蜜事業”。
在撫州市委書記肖毅看來,生態底子好,絕不意味著可以有破壞一些也沒事的想法。“著重在‘變’字上做文章,努力把撫州的綠水、青山、空氣變成資產、資本、資金,把撫州的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落地國際標準碳匯項目,出臺生態紅線管控實施辦法……撫州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9%,高于全省8.8%的增速水平。
撫州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個縮影。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生態保護中實現經濟發展——
2018年1月至9月,長江經濟帶水質斷面優良比例為77.2%,較2015年年底提高10.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為1.8%,比2015年年底下降4.6個百分點。
同期,沿江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5%,占全國比重達44.1%,比2016年和2017年分別提高0.9個和0.4個百分點……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而是辯證統一;共抓大保護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而且推動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3年來,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為統領,10個專項規劃、11個實施方案及一系列支持政策為支撐的規劃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繪制藍圖。
1361座非法碼頭全部完成整改,其中徹底拆除1254座并實現生態復綠,規范提升107座;“化工圍江”初步遏制……
武漢,因江而興,但過度開發不僅導致臨江不見江,甚至直接阻礙大江行洪。
如今,漢口江灘、武昌江灘、漢陽江灘、漢江江灘……總長46.9公里、面積527萬平方米的濱江綠化帶,成為這座城市的“綠色客廳”。
“凡是‘兩山論’踐行好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僅不會因生態環保而遲滯,反而更具活力、質量更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綠水青山,從來都不是金山銀山的攔路虎,而是敲門磚。”
匯聚高質量發展強大動力
生態環境保護,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高質量發展,既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應有之義,更是必然選擇。
3年來,長江經濟帶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牽引力。
近日,上海嘉定區與江蘇蘇州、浙江溫州決定,整合各自創新資源要素,打造長三角科技“雙創券”服務平臺。“雙創券”覆蓋高校院所、檢驗檢測機構等130家,提供大型儀器設備1705臺,支持異地結算,是科技創新的通用“糧票”。
發揮上海科技創新中心龍頭帶動作用,依托長三角雄厚產業基礎,率先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長江經濟帶上,一個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正在形成。
上海浦東、武漢光谷,杭州互聯網、蘇州高端裝備制造、合肥人工智能、成都軍民融合、湖南創新文化、貴州大數據……各具特色的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速成長。2017年,長江經濟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53.9%。
3年來,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巴山與蜀水的距離,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腳步中不斷拉近。
2015年年底,成渝高鐵通車,將成都與重慶的通行時間縮短為1.5小時。2019年,連接成渝兩地重要城市的成(都)達(州)萬(州)鐵路即將動工,兩地之間毛細血管將進一步打通。
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重慶、成都、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浙江夢想小鎮等一批產城融合特色小鎮成為雙創主基地……
3年來,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果園港”,曾經只是重慶一個地名,而今頻繁出現在國際貿易版圖上。
2017年年底,首列從果園港始發的中歐班列開行,中歐國際貨運大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每箱水鐵聯運貨物節約千元左右轉運成本。
大開放促大改革。黃金水道聯通“一帶一路”,上海、浙江、湖北、重慶、四川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持續推進,撐起全方位對外開放新一極。
2018年1月至11月,長江經濟帶開行中歐班列3562列,占全國開行總數的63%,同比增長67%。2018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達44%。
推動共抓大保護再上新臺階
做減法,切割的是利益,轉變的是長期發展模式,并非易事。
相關部門組織暗訪發現,有的企業供對外檢查的法定排污口出水清澈,卻私設排污口將污水排向長江;沿線一些生態保護區被侵占;一些生活污染物倒入城市雨水收集井后流向長江。問題背后,是違法成本低、懲罰不到位,是一些地方政府監管不力,甚至縱容包庇、利益勾連。
看不到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看到了問題而回避問題就是嚴重錯誤和失職。
2018年年底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取得新進展。
始終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嚴厲打擊污染長江違法犯罪行為;建立長江經濟帶聯動機制;加快長江保護法立法進程……
“要建立發現問題的機制、監測預警的體系,建立臺賬,逐一解決,切實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司長羅國三說。
長江經濟帶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個有機整體,共抓大保護,關鍵在一個“共”字。
突破利益藩籬,關鍵靠制度,核心是問題導向。
針對長江流域“多龍管水、多龍治水”的監管體系,加快推進長江流域管理體制改革——
設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主要負責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加快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堅決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線、河段、區域管住,堅決把產能嚴重過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風險突出的產業管住;
建立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機制,完成長江水環境質量預警……
針對上下游生態保護和產業錯配等利益問題,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云貴川3省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安徽、江蘇、浙江、重慶、湖北、江西等省市相繼建立省內生態補償機制。
針對沿江省份利益協調問題,不斷創新完善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相關部門會同沿江11個省市建立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下游、上游、中游多層次協商合作機制架構逐步形成……
這是一場攻堅戰,突破利益藩籬、構建長效機制,為高質量發展集聚動力;
這是一場持久戰,既要一張藍圖干到底,更要苦干實干,久久為功。
1000多個日夜,中華民族母親河展現新容顏,為中國經濟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發展 長江 經濟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