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大興爐冶”到“百業齊發”——長江經濟帶一座資源型城市轉型觀察
新華社武漢12月14日電(記者 王賢)得名于“大興爐冶”的千年銅都大冶市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美稱。但無序開采、生態惡化、礦竭城衰……2008年3月,大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大冶市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破除資源依賴,在長江大保護中培育綠色產業,大冶市采礦業占GDP的比重從70%以上降至7.8%,主要經濟指標在湖北縣域名列前茅。
“古今一洪爐,舉世無雙冶。”大冶市是我國六大銅礦生產基地和十大鐵礦生產基地之一。世紀之交,500多座礦山近10萬人參與采礦,每9個大冶人就有1個從事礦業。2001年,資源型產業貢獻大冶70%的工業經濟總量、60%的稅收、70%的就業。
但礦終有挖完的一天。2006年,因礦而設的龍角山、銅山口、銅綠山“三大重鎮”因資源枯竭、經濟蕭條被撤銷。“一礦獨大”帶來發展后勁乏力、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2006年,大冶共有塌陷區80多處,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約1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3%。由于河道淤塞、地表水下降、重金屬污染等,農田受災面積8萬畝以上。
“資源飯”吃到了盡頭,大冶何去何從?2008年至2017年,大冶壯士斷腕,分步淘汰“五小”企業971家,涉及產值200多億元。
對“五小”企業,大冶不是一關了之。市委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家“上山下鄉進城”再創業,同時成立冶商總會,加強對企業家的引導與服務。
金湖街道曾是大冶礦冶開發最密集的區域之一,6.8平方公里內有2座礦山、8家冶煉廠、20多家配礦廠。政府和當地龍頭企業勁牌有限公司正聯手對其進行生態修復,計劃兩年內將其變成生態園。
這些年,截污治污、礦山復綠、土壤修復等“治山、治水、治土、治氣”工程陸續上馬。投資5億元修復39處開山塘口,近3年,大冶累積復墾工礦廢棄地1530余公頃,新增農用地1370余公頃。市域優良天氣天數不斷增加,GDP能耗持續下降。
環境改善了,綠色產業起來了。從事家具制造的劉合伍在家鄉流轉山地萬余畝,由砍樹人到植樹人,帶富了一方鄉親。曾經的煤老板黃東平將目光轉向養花植樹,櫻花園、紅楓園、臘梅園、海棠園、農家美食園和水果采摘園達1800畝。
圍繞生態轉型,大冶一手抓機電制造、飲品食品、新型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一手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培育。
湖北迪峰換熱器股份有限公司搶抓國家“氣化長江”的機遇,建成船用LNG燃料系統研發、制造、集成基地。公司董事長伍佳元說:“通過戰略調整,研發生產高端換熱器和LNG相關產品,今年形勢大好,主要指標同比增長30%以上。”
去年4月掛牌的大冶湖國家高新區,匯聚勁牌、迪峰、山力、漢龍汽車等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017年,園區有高新技術企業100余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70多億元。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說,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從依賴資源到超越資源,大冶從“一礦為主、工業獨大”到“三產并進、百業齊發”,走出一條長江經濟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路子。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資源 大冶 長江 經濟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