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術中加價暴露監管漏洞
據報道,小雨本來想到吉林長春和美婦科醫院檢查一下身體,結果卻被誘導,檢查由少到多,直到上了手術臺。躺上手術臺后,治療項目還在漲價。小雨無力抗拒,陷入手術連環套,只能額外付錢。手術臺上的幾小時,花去近萬元。
站在手術臺前,醫生要承擔的壓力遠非常人可以想象。他們手中握著的不單單是手術刀,而是患者通往健康大門的鑰匙,是病人清醒之前托付的信任,是職業道德倫理的守持。對于醫生群體,全社會理應給予足夠的尊重、信任和關愛,而絕大多數醫生也是對得起這些尊重和信任的。
然而,個別醫院、個別醫生,特別是一些不規范的民營醫療機構,卻令人大失所望。像小雨這樣手術中途加價的遭遇并非個例:患者王某在湖北黃岡一家醫院接受手術過程中,被要求再交2000元手術費;一名女患者在長沙某醫院治療腋臭,手術期間,費用由原先的1560元漲到5600元;20歲的女學生到大連某醫院檢查,醫生在手術臺上掏出一張印有二維碼的紙,要求患者掃碼,補交手術費……
客觀地說,術中加價并非統統沒有道理,畢竟手術存在著不可預測的風險,術前未能查出病情的情況也可能存在。但顯而易見的是,一些被曝光的術中加價案例并不是替患者著想,而是醫院先以低廉的價格、虛假的宣傳誘騙患者就醫,繼而在手術中增加費用,躺在手術臺上的患者孤立無援,只能任憑擺布。
決不能任由那些不良醫院濫用手中因知識鴻溝而產生的信息勢差,侵害患者的知情權。術中加價不僅嚴重違背了醫生職業的倫理道德,也有違法之嫌。為何還有人鋌而走險?這與違法收益高而成本低有很大關系。一旦被投訴舉報,涉事醫院無非是退還多收取的費用,再承擔幾千元罰款了事。
今年10月,國務院新發布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正式施行,加強了對醫療糾紛的預防,但是具體實施還需要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共同清理醫療領域存在的問題。監管與執法部門理當加大力度,整頓規范醫療管理秩序,切實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
醫療領域不但需要而且歡迎民間資本注入,但任何資本都不能違背醫療規律和醫衛行業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和相關法律,任何醫生、醫院都應對其心存敬畏。畢竟,患者已經將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醫生,這份信任不容辜負。
編輯:趙彥
關鍵詞:術中加價 監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