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革命精神推動機構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的“變”與“不變”
我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也因為平反冤假錯案等落實干部政策方面的原因在短時間出現了行政機構人浮于事的矛盾。1982年1月,我國改革開放全面展開之際,為支持改革開放的機構改革也全面啟動,這是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的第一次機構改革。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標志著機構改革作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面展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的第八次機構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的革命性進展,是一個漸行漸變的過程,是一個健全和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蘊含著變與不變的大邏輯。不變的是機構改革始終堅持黨的堅強領導,始終遵循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規律,始終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始終保持改革開放的總趨勢。變化的是黨和國家職能體系的新陳代謝和不斷優化。
發揚革命精神,全面深化機構改革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反復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并特別強調:“機構改革是一場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要以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
以自我革命精神,為機構改革提供堅強保證。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擔當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主心骨的重要角色,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始終堅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征程中,不遺余力地改造主觀世界。這種改造不斷強化著自我革命。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黨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起決定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我們黨的這個偉大工程常常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澆鑄。
機構改革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向固化的體制機制開刀,以革命精神實現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適應性,而自我革命發揮著核心作用。《決定》不僅強調指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而且明確規定了黨的自我革命在深化機構改革中的決定作用和核心力量,提出了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時代命題,為黨的自我革命詮釋新意。
以社會革命的精神,全面深化機構改革。
社會革命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了黨的革命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切落后的社會生產開刀的壯舉。《決定》提出兩個具體目標,一個是“要立足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針對突出矛盾,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從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另一個是“要著眼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有利條件”。
本次機構改革還規定了基本原則:“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針對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聚焦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中的諸多改革事項進行輕重緩急的戰略部署,是需要社會革命的勇氣和智慧方能順利完成的偉業。
革命的最大特征是破舊立新、推陳出新,是對一切不適應于發展的體制機制做徹底的革除與全新的創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就明確表示,改革不是修修補補的局部改良,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一場革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尤其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充分激發全民族的創造創新活力,推進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機構改革 革命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