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海南農墾:破舊立新迎來好風光
11月,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南農墾的“購物車”裝得滿滿的,分別與澳大利亞和瑞士的公司簽訂了兩大項目采購協議,簽約金額3.1億元,同時,與國外相關企業就2019年擬進口天然橡膠、木材、種豬、熱帶水果、熱帶農產品等達成采購意向,金額超過20億元。
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表示:海南農墾正在加快改變“一膠獨大”局面,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乘著開放型經濟的航船,駛向更廣闊的遠方。
曾一度面臨生存危機的海南農墾,近3年來基本完成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社會管理職能屬地化等關鍵領域改革,連續三次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量化考核中排名第一。今年前3季度,在天膠價格跌破1萬元/噸的情況下,該集團仍實現匯總營業收入156億元,利潤總額2.96億元。
摘“官帽”一心一意搞經營
海南農墾成立于1952年,是全國第三大墾區。在計劃經濟時代,海南農墾對當地GDP貢獻率一度達到30%以上。
改革開放后,“政企合一”“社企不分”等體制機制弊病使海南農墾背上沉重包袱。數十年來,海南農墾多次探索改革,但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引領和政策保障,始終難以突破深層次體制藩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黨中央對新時期農墾改革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引領海南農墾改革再出發。
在新一輪改革中,海南農墾大刀闊斧去行政化,海南農墾總局整體撤銷,不再作為實體機構存在,668名干部職工被分流到地方。下屬農場國土科、組織科、計生辦等政府職能科室全部撤銷,4000多名農場干部行政級別被取消,“處長”“科長”成為肩扛經營指標、緊盯盈利目標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長達60多年的“政企合一”歷史宣告結束。
紅明農場公司董事長王波坦言:“官帽”被摘了,很多人開始接受不了,心里不舒服,畢竟有的人干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混到一個科長,一個處長,這說沒就沒了,但后來大家還是逐步想明白了。
因為以效益論英雄、以業績定薪酬的考核制度使干部有了新的獲得感:可以有更多時間來一心一意搞經營了,同時場長變為企業董事長后收入顯著提升。“官帽”沒了,“腰包”鼓了。舊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干事創業熱情高漲,大家見面不再比誰官大,比的是誰家經營效益好。
“以前農場干部拿的是死工資,農場虧損對自己影響也不大。現在不一樣了,整天腦子里都想著怎么搞好經營,怎么完成經濟指標,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王波說。改革后,王波的工資一年從8萬元漲到16萬元,再加上績效總共有22萬元。紅明農場也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僅荔枝一項,今年產值就達2.2億元。
卸“包袱”輕裝上陣謀發展
在全國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評估結果中,海南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國各墾區之首。農業農村部高度評價海南農墾,稱“海南農墾改革為全國樹立了一個標桿”,特別是在辦社會職能改革上大膽探索,創造了改革的典型。
長期以來,墾區實行“農場辦社會”:場部里水廠、電廠、幼兒園、醫院、派出所等一應俱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由農場“一肩挑”,“什么都管卻什么都管不好”。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嚴重滯后于周邊農村,干部勞心費力,群眾心里有怨氣。隨著社會職能屬地化改革的推進,海南農墾辦社會職能開始大力度向地方轉移。
海南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創新設“居”,每個“居”集黨組織、居委會、居民服務中心于一體,政府通過委托授權或購買服務方式承接原農場上百項社會職能。
2016年6月15日,東昌農場東昌居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省新一輪農墾改革中首個正式掛牌的農場社會管理屬地化機構。
東昌居居長李忠介紹,東昌居承擔14大項100小項的社會職能及公共服務,基本實現社會職能移交全覆蓋。“過去職工辦理業務,多要經過機關層層報批,過程堪比‘馬拉松’。現在‘居’通過清單化管理辦法提供一站式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大大方便了職工群眾。”李忠說。
東昌農場黨委書記、董事長付謹盛表示,移交后,東昌農場場部機關17個以上科室合并為6個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由60人減為23人,分流社會職能工作人員158人,每年減少社會職能負擔850萬元。公司負擔減輕了,可以集中精力、財力發展產業闖市場。
現在,海南省全墾區共設立82個居,近3000名從事社會管理工作的農場人員被分流到“居”工作。
改革也給職工群眾帶來了“真金白銀”,退休人員、教師、醫生等人員移交地方后,待遇大幅提升。近3萬名在職和退休人員移交后,人員工資、養老金等大幅增長,與地方基本持平。改革前,南濱農場退休干部鄭有干,因原先農場未足額繳納社保甚至斷保,退休后每月退休金到手只有300多元。移交后,他的退休金上漲10倍達到3000多元。
在改革推進中,墾區危房改造、小城鎮建設、道路建設及養護和涉水項目建設等被納入全省統一規劃。多年來,海南農墾籌措166億元用于解決墾區民生欠賬。近十年新修建和硬化道路4150公里,是過去墾區修建道路的近80倍。
強“筋骨”產業多元邁大步
1041萬畝土地是海南農墾最寶貴的生產資料,也是農場、干部職工、地方政府、場外農民及企業利益爭奪的焦點。但是,未確權地、爭議地、被占地等“三類地”問題突出,糾紛多發調處難。同時,墾區土地資源占有不均,管理粗放,租金過低、租期過長、面積過大的“三過”現象曾長期普遍存在。部分農場土地租金每年每畝最低只有一二十元,租期長的達到70年,甚至無限期。職工承包土地多寡不均,原紅明農場有的職工能承包1800畝土地,有的職工只能租到兩三畝。
在新一輪農墾改革中,通過積極推進土地確權改革,海南農墾基本完成“三類地”確權和調處。截至2018年6月,共完成土地確權發證990.54萬畝,發證率95.12%,位居全國前列。
經過兩輪土地規范清理和合同換補簽工作,“三過”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今年起墾區土地收入可達到2.2億元,較前三年平均收入增加1.46億元。
摸清“家底”后土地有了“身份證”,海南農墾圍繞土地招商引資上項目,做大主業,多元發展,土地釋放出了更高價值。
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海墾南金農場公司包蜜園村人氣頗旺,這個農旅結合的村子,每天迎來游客四五百人采摘、到農家樂吃飯。
“低產膠園年畝產值500元,種上新品種菠蘿蜜、楊桃后,年畝產值超5000元。”南金農場公司職工張太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不僅如此,該公司兩個南麗湖周邊的旅游休閑投資項目,果園可作為“環境”賣錢,不砍樹、不新增1平方米的建設用地,公司和職工每年能有保底1000元的新增收入。
現在墾區各農場紛紛圍繞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謀劃熱帶特色種養項目、共享農莊、生態旅游等特色項目,整合資源,做專做強。2017年,27家農場公司首次全部盈利,2016年虧損嚴重的八一、南金、烏石農場公司凈利潤分別增長190%、120%、120%,成為海南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軍。
2017年,海南農墾集團實現總營收225億元,總利潤4.62億元,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約17億元。一份國家部委的問卷調查顯示,改革啟動至今,已贏得海南農墾80%職工群眾的擁護。(記者 王曉櫻)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墾 海南 農場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