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德國基民盟迎“后默克爾時代”
德國執政聯盟成員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7日在西部城市漢堡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秘書長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為新一任黨主席,替代已經占據這一職位18年的安格拉·默克爾。
默克爾有意干滿第四屆總理任期,如果順利,她2021年初卸任以前仍是德國“最有權勢的女人”。不過,基民盟作為德國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已準備迎接“后默克爾時代”。
【“中間”色彩】
基民盟近期連續遭遇地方選舉失利,默克爾10月宣布不再謀求連任黨主席。
克蘭普—卡倫鮑爾受默克爾賞識,在黨首選舉中的競爭對手是曾與默克爾爭奪黨主席落敗、闊別10年回歸政壇的弗里德里希·默茨以及黨內“少壯派”和衛生部長延斯·施潘。
默茨和施潘與默克爾有“異見”,即使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克蘭普—卡倫鮑爾,就難民政策和社會福利事宜所持立場與默克爾同樣有差異。
基民盟與立足巴伐利亞州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結盟將近70年,在聯邦議會層面作為一個黨團活動,一直走“中右”路線,曾經獲得德國選民廣泛支持。
默克爾2005年首任總理以來,基本延續“中右”方向,只是汲取前任、原社民黨主席格哈德·施羅德較為成功的執政經驗,經濟和社會政策“往左靠”,因而“中間派”色彩更明顯。一些保守派黨員抱怨基民盟失去了自身特色。
默茨與企業界關系密切,在一次政黨集會中說:“我們沒有必要全盤接受社民黨認為正確的所有政策主張。”
【“觀念”沖突】
基民盟1945年6月在柏林創建,自聯邦德國、即西德1949年問世至今近70年間,49年是執政黨。
基民盟出過5任總理,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德首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以及后續總理路德維希·艾哈德、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赫爾穆特·科爾和默克爾。其中,阿登納任總理15年,科爾16年,默克爾迄今任13年總理。
德新社報道,基民盟長期執政,有益于塑造它“維護歐洲政治穩定、在經歷戰爭的恐怖和破壞后促進歐洲和解的頂梁柱”形象。如今,黨主席默克爾是歐洲一體化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基民盟現有黨員42.6萬,原先以天主教徒為主,近年注意“平衡”,使黨員基礎囊括其他主要宗教,如基督教新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只是,按照德新社的說法,歐洲2015年爆發難民危機,默克爾堅持開放國門、接納大批中東和非洲難民,暴露基民盟內“溫和派”和“相對保守派”之間價值觀沖突。
【“民意”下行】
在一些德國媒體看來,“保守”可能不只針對最為敏感的難民事宜。
基民盟內保守派“大佬”、現任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在黨首選舉前公開支持默茨。《明鏡周刊》評論:“朔伊布勒的做法顯示,代表舊德國的那個基民盟準備卷土重來。那是科爾執政時代的基民盟,朔伊布勒和默茨之類的男人們像軍官一樣發號施令,而女人們通常負責煮咖啡。”
《南德意志日報》說,朔伊布勒的舉動可能預示,基民盟內部長期意見分歧將在這場黨代會以后更加公開化,“默克爾時代的基民盟正在分崩離析。黨內反對派陣營正在集結”。
無論誰領導基民盟,都面臨贏得選民的巨大挑戰:默克爾民望最盛時期,基民盟所獲民意支持率在40%左右,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為大約30%。
去年9月聯邦議會選舉中,作為傳統主流政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之間立場差異難以彌合,排外色彩濃重的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趁勢成為議會第三大黨。
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州長阿明·拉舍特說,歐洲議會定于明年5月選舉,基民盟需要塑造“團結”形象。這個德國人口最多州的州長告訴德國電視二臺:“下一年不能再像2018年,我們再經不起這種折騰。”(沈敏)(新華社專特稿)
編輯:秦云
關鍵詞:德國基民盟 后默克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