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開啟對建筑的追溯

2018年10月31日 11:26 | 作者:? 王亞惠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開啟對建筑的追溯之旅

羅馬角斗場

《時光之魅——歐洲四國的建筑和城鎮保護》何曉昕 羅雋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讀書者說】

漢學家宇文所安談及中國古典文學時,頗敏銳地提出,古典作家的創作動力,來源于對不朽的期許。所謂不朽,即是時間消弭的印痕,抹除生與死的界限,借助作品一次次地被翻閱,作家被讀者不斷地記起并評價。這樣,古典作家的身軀雖不復存在,但其精神記憶永不消逝。

其實不單單是文學,任何一種藝術都帶有對不朽的渴望。現實生活如此,人亦如此。人類的存在從來不是因為當下,而是因為堆疊的過往記憶。記憶決定了我們的模樣,記憶也構成了人類的歷史。如果說作家書寫的記憶是內在的、抽象的,那么,建筑家通過建筑表達出來的記憶則是外在的、具體的。建筑應當是詩意的棲居之地,除了實用之外,更應該有種意義上的指歸。這就是說,建筑不單純是技術的,還包含著人文性和歷史性。古建筑和城鎮也就是在這種意義上,應當重新被記起和修復。

何曉昕教授和羅雋教授合著的《時光之魅——歐洲四國的建筑和城鎮保護》一書,便是對建筑和城鎮記憶的追溯之旅。本書主要講述了歐洲四國是怎樣在時間的打磨、戰爭的摧毀、人為的破壞等外在威脅下,保留住悠久的建筑和城鎮,擁有屬于本民族獨特的建筑景觀。這種追溯,不僅展現了歐洲四國修復建筑和城鎮的方式,更剖析了其后所隱藏的歷史性和民族性;建筑和城鎮從來都不是個體,不能被獨立看待,而應放在一個時代和民族的語境下去觀察。只有這樣,一個民族的記憶才不會消失,一個民族的特性也才能通過建筑直觀地表達出來。

在《時光之魅——歐洲四國的建筑和城鎮保護》一書中,作者認為歐洲四國的建筑和城鎮保護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對記憶的保存。比如,書中提及的意大利建筑的記憶是“傷懷”,法國建筑的記憶是“破壞”,英國建筑的記憶是“對往昔向往的情感”,德國建筑的記憶是“對民族身份的強烈追求”。這些都是一個國家建筑記憶的化身,也是理解和保護古老建筑的關鍵。那些致力于保護古建的建筑家們,便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各種嘗試。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時代的局限,或者他們的觀點遭遇到嚴厲抨擊,但在這些具體的實踐之中,他們越來越意識到保護和修復古建的重要意義。

在一般人看來,建筑提供了居住場地,為我們遮蔽掉外在威脅,擁有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棲居之地,這是建筑的基礎作用。在這本書里,建筑還被認為是一種文化記憶,它帶有自身歸屬感和情感指向。比如書中提到的勒-杜克對圣瑪德琳教堂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修復,即大面積拆掉重建,這對早期的圣瑪德琳教堂可謂是致命性毀滅。勒-杜克選擇這種修復方式,一是來源于對“風格統一角度”的需求,二是由于其內心深處對宗教的懷疑態度。這樣,現今呈現出來的圣瑪德琳教堂,已不單純擁有868年修女建造的修道院的記憶,而是在歷經多次修復之后,重疊上了后人的記憶。我們透過對圣瑪德琳教堂的修復,從墻體的設置、拱形的變化、外在的裝飾等等,可以窺探法國歷史、文化乃至宗教的變遷史。

這就是保護建筑的意義了。記憶構成了人類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記憶的存在,我們才能準確地認識自己。古建筑作為一種記憶,能提醒我們曾經發生過什么,那些傷痕累累的建筑,控訴著戰爭的殘忍和無情;那些宗教氣息濃郁的裝飾,表達著先人對宗教的癡迷;那些風格新奇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性。正如書中寫的那樣,“歷史建筑受到保護的原因不僅在于其歷史價值,也因其固有的美、建筑質量及教育價值。”我們能在古老建筑里看到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它既有外在的建筑形式,又包含著深遠的精神含義。

我想,若我們徘徊于某一個陌生國度,能迅速辨認出這是屬于哪一國的建筑,那這個國家的建筑記憶便構建起來了。因為這些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和審美,決定了它只能屬于這個國家。

保護建筑和城鎮并不是一時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事情。歐洲四國的修復之路,就是在一步步摸索中前進;修復建筑和城鎮不能盲目借鑒,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建筑特色,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去適應不同的修復對象。本書列舉了歐洲四國保護建筑和城鎮的具體做法,像是意大利對建筑的先天崇拜,讓他們把繪畫和考古也融入建筑保護之中;像是法國努力尋找“匠人們當初制作建筑時的真正尺度感”,在回歸原初和融入現代元素之間徘徊游離;像是英國側重建筑的“風景如畫”,努力保持古建的原真性;像是德國,在家國和人類之間爭論與取舍……每個國家對建筑的保護,都融入其先天特性,在保護和破壞中取得一個微妙平衡。古建筑、古城鎮因人為或非人為的因素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后,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原有特色和記憶,但要做到完全意義上的保護顯然不太現實,保護本身,就是在改變原有的歷史肌理,大多數建筑家就只能在保護和破壞之間尋找平衡點了。

顯然,這本書雖詳細列舉了各國保護建筑和城鎮的經驗,但都沒有給出最終的確切標準。在作者看來,沒有一個修復實例是絕對好的,也沒有一個修復實例是絕對壞的。辯證地看問題,或者說讓每位讀者去思考修復的可能性,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歐洲四國在建筑和城鎮保護方面的經驗,或多或少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發。特別是本書最后從單體、區域和城鎮三方面的實踐入手,這就從單個建筑上升到了整體建筑,我們要修復的不僅是單個古建,更應該有全局視野,從整個區域環境或者文化背景入手,去協調單個建筑過去與現在的平衡,去尋求多個建筑之間的關聯,進而建立起風景如畫的切斯特,或者“不死的威尼斯”。

這本書毋寧說是一本介紹歐洲四國建筑和城鎮保護的書,更應被當成中國建筑和城鎮保護警醒之書。書中在談到一些經典的保護建筑和城鎮案例后,會追問比對一下中國應當如何修復與之相近的建筑和城鎮。于是,表面上大談歐洲的保護舉措,其實質,仍是在為中國建筑和城鎮保護尋找一種途徑和可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速度也緊追其上,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這并不代表可以盲目追求新潮建筑,隨意舍棄古建筑和城鎮。何曉昕教授和羅雋教授再三指出,對一個民族來說,古建筑和城鎮才是根本,它不僅擁有自身的美感,更銘刻著一個國家在歷史長河中的記憶。我們要建設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鎮保護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和城鎮保護,他曾對學生說,古建筑和城鎮絕對是寶,而且越往后越能體現出它的寶貴。梁思成先生深感古代建筑和城鎮的偉大,他不遺余力發掘和保護被遺忘或者瀕臨消失的建筑。他知道,這些都屬于中華民族,這些也都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像北京城墻、佛光寺、應縣塔等,都已不單純是外在的場所,而是內在心靈的完美展示,是一代代中國人的記憶和內在心靈史。

唯其如此,保護中國建筑和城鎮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建筑背后所帶有的各種記憶。人是短暫的存在,但借助建筑、哲學、文學等等,我們或許能夠超越這種短暫性,去追尋自己和人生的根源,從而獲得長足記憶。可以說,這是本書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中國建筑應當回歸,應當凸顯中國本土的建筑特色;建筑家應當擔負起保護的重任,在重視歷史肌理的同時,適度融進當代創造性,讓建筑和城鎮成為一個國家長久的歷史記憶。

(作者:王亞惠,系西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編輯:楊嵐

關鍵詞:建筑 保護 城鎮 記憶 開啟對建筑的追溯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曰韩第一页综合久久道 |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人妖另类激情综合 |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