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斗了35年
海底隧道沉管浮運沉放是從2013年5月2日開始的。首次沉放,建設者們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經歷了連續96個小時不眠不休的征程,最終大家齊心協力、成功完成沉放安裝,為后續作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介紹,浮運沉放作業要靠天吃飯。正常情況下,每月可以完成一個管節的安裝,但珠海年均三次臺風、冬季季候風、強對流天氣給這項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如果說管節浮運沉放作業是一場持久戰的話,那么最終接頭的設計施工則是一場創新戰。
2014年初,最終接頭方案設計工作啟動,在歷經兩年半,50多項專題研究,百余次攻關會議,十多次專家咨詢會,數十次驗證試驗和調試演練,推翻了十多個方案后,2016年6月,技術專家組第九次會議才正式審議通過了最終接頭方案。
2017年5月2日,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合龍段起吊并精確安裝到位,歷時四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經歷34次“深海之吻”,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得以勝利貫通。
僅主橋梁用鋼可建60座埃菲爾鐵塔
在島隧工程迎難而上穩步推進的同時,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也在另一條戰線上緊鑼密鼓地展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長達22.9公里,包括三座通航孔橋、13.68公里110米鋼箱連續梁非通航孔橋和5.4公里85米鋼混組合梁橋。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稱,大橋主體工程第二條戰線,戰線長、量大面廣,關鍵節點眾多是其特點。為便利施工,把橋梁工程劃分為五個標段,兩個鋼箱梁制造標段和三個土建施工標段。大橋建設者們在島隧工程項目先行開工、屢創佳績的精神鼓舞下,紛紛研究技術,創新工法,帶案投標,也隨著項目“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理念貫徹落實,2012年7月,橋梁工程在基礎工程、墩臺制造、鋼結構制造、架設安裝四個領域如火如荼地開工建設了。
港珠澳大橋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又是世界最長的鋼結構橋梁,港珠澳大橋僅主橋橋箱梁用鋼量就達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的重量,可用來修建近60座埃菲爾鐵塔。自2012年7月施工單位進場施工,到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全線合龍。建設歷時4年多,產生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國標準”,是中國造橋技術的最高體現。
“中國結”不僅是地標而且能抗風
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駕車行駛在橋面上,視野非常開闊,可以看到大橋兩側波浪翻滾的海景。青州航道橋的“中國結”設計讓人印象頗深。在這座雙塔空間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上,兼具傳統韻味和現代氣息的“中國結”圖案鑲嵌在163米高的索塔上部,建筑線條優美,結構設計巧妙。
據負責該橋梁設計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孟凡超告訴記者,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已經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地標性”景觀,寓意著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緊密相連,文化上同宗同源;另外,在“中國結”周邊還設計了凹槽,很實用地考慮到了橋梁抗風的需要。
他向記者透露,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上可以經受住像“山竹”這樣臺風的考驗,臺風的強度與不同的地點和高度有關,港珠澳大橋是按照可承受每秒100米風速的需求進行的設計,而不久前襲擊珠海的臺風“山竹”在港珠澳大橋上測到的風速大約是每秒55米。
人工島最大特色是體現三地交融
大約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橋島隧相連,呈現“Y”字形,連接起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一共有四個人工島,位于東部的是香港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島,位于西部的是珠海和澳門共用的珠澳口岸島,而在大海中間6.7公里海底隧道的兩端,則是實現橋隧轉換的東人工島和西人工島。如今,兩座人工島,像大海中熠熠生輝的貝殼,又像能彈奏出動聽樂曲的吉他,成為伶仃洋上的奇妙風景。
人工島建筑設計主要負責人、中交四航院副總建筑師馮穎慧女士介紹,東、西人工島的設計,既要符合外海建筑施工的特點,解決高溫、高鹽、高壓、多風等技術難題,也要體現極簡、精致、自然的建筑美學,融入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融入三地的文化特色。
“要說整體的設計理念,人工島最大的特色是體現三地的交融”,馮穎慧說,有關這一主題的設計元素遍及在島上建筑設計的細節之中。比如,兩個島上的主體建筑風格外部均被設計成“眼睛”的造型,遠看仿佛雙目對視。其中靠近珠海的西島上仿佛是有一雙女士之眼,靠近香港的東島上猶如有一雙男士之眼,寓意祖國母親慈愛地凝視著香港。
海洋環境零污染白海豚零傷亡
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先導和試驗田工程,是我國第一座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跨越粵、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海洋工程。大橋走線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海洋環境極為敏感。如何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成為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又一大難點。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介紹,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污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目標。港珠澳大橋建設堅持以“環保先行”為理念,以“源頭控制”為抓手,為工程建設有效預防和控制海洋環境污染、保護中華白海豚奠定了基礎。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港珠澳大橋 今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