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放學去哪兒?課外培訓機構應該何去何從
放學去哪兒,這真是個問題(記者調查·關注課外培訓(上篇))
每個工作日上午11時、下午4時,打著一個“陽光午托園”的牌子,戴著工作證,54歲的中國西南某市小學退休教師陳阿姨都會準時來到一所小學門口,等待即將放學的學生。和她一樣打著各種培訓機構牌子的人也同時趕到。為了讓學生能盡快找到自己,陳阿姨踮起腳,把牌子舉得高高的。放學了,學生們從校門魚貫而出。他們中的大部分分散到各個牌子下,排成隊,前往附近的居民樓里。
在北京一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內,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 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就這樣,放學的學生從學校門口被陳阿姨們帶往校外培訓機構的教室里,做作業、上課,然后再回到學校,或等待下班的父母。很多人似乎忘記了,孩子們也需要休息。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不過,各種午托園、培訓班依然火爆。為此,國務院辦公廳今年8月印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就當前校外培訓發展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那么,課外培訓為何能夠吸引家長和學生?相關監管難在哪兒?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西南某城市一小區內,放學后的學生走進午托園。
培訓機構,任性而低調
【案例一】
陳阿姨的工作時間,是學生中午和下午放學后的3小時,主要負責學生的課業輔導、二年級數學課。每月工資為2200元;如果這個月有學生流失,陳阿姨就要被扣200元。她的領導是一個“90后”。領導要求,在“不出事”的前提下,讓家長感到孩子有進步。陳阿姨說:“教什么我自己定。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多做作業,這樣最安全;有時間再教點新知識,家長們就更滿意了。”那么,學生們怎么休息?“不能休息,一放松學生們就打鬧了。”
陳阿姨工作的午托園就在自己居住的小區里。由于離小學近,5層高的居民樓,一二層基本為午托、學前班接送、補課等培訓機構占據。她所在的午托園有80平方米,4個房間里擺滿了課桌,目前有100多個孩子,每人每月交費400元。午托園門口的廣告牌上寫著:“由工作30多年退休教師和大專院校老師親自管理。”陳阿姨稱,其實除了她,同事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并沒有教師資格證或相關學科的培訓經歷。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課外培訓機構 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