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習近平民諺話扶貧
一枝一葉見真情
“聶帥(聶榮臻)曾經流著淚說:‘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講述自己的扶貧歷程時,習近平提到過這樣一件事。這八個字是老一輩革命家對脫貧致富最直白、最深情的表達,讓他銘記在心。一路走過,耳濡目染,對于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習近平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與緊迫感。
“25年前,我在中國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我記住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心中。” 2015年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的講述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句古文與他常常提到的俚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寄托著同樣的感情。在習近平心中,“造福一方”的扶貧助困,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貨幣流通或者物資遷移,而是一項有溫度的工作。
“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習近平用老百姓自己的語言,嘮著家常、訴著真情、暖著心腸。
在錫林浩特愛民社區,習近平拉著老知青羅香玲的手說:“咱們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向扶貧干部面授機宜,要“一件接著一件辦,不要貪多嚼不爛,不要‘狗熊掰棒子’”。
2012年12月,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唐榮斌老人一家。來源:新華社
在河北阜平唐榮斌家中的土炕上,習近平與鄉親們盤腿而坐,鼓勵困難群眾“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多年來訪貧問苦,習近平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更凝結成對這片土地與人民深沉的愛。
撲下身子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這些歲月,也讓習近平自己的話語沾染了如大地般厚重、樸實的味道。他曾在多個地方、多個場合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通俗易懂,一語中的,點出了扶貧工作的關鍵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
今天,在大江南北村村寨寨的標語墻上、在成千上萬扶貧干部心中、在奔著好日子向前走的老百姓口中,“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新“民諺”。
久久為功動真格
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民間諺語凝結了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這些智慧也影響著習近平,成為他的扶貧“方法論”。
“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這9個字,習近平屢次提到。三個反復強調的“真”,體現了他對工作一貫要求的“嚴”與“實”。
“貧困縣的縣委書記、縣長要穩在那兒,把責任擔到底,不脫貧‘不能走’。‘一個蘿卜一個坑,出水才見兩腿泥。’”習近平要求廣大干部,扶貧工作務必要實。他動情地叮囑:“沒有一點實招、硬招,我很怕這件好事辦不好,最后給人民交不了賬,給歷史交不了賬。”
為了給人民“答好卷”,給歷史“交上賬”,在習近平的關心下, 國家制定出臺了《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將“貧困地區不脫貧就不換崗”的做法固定下來,為脫真貧、真脫貧加了一層保險。
扶貧既要“實”,也要“巧”。尋找脫貧的“內生動力”是習近平一直關注的問題。“俗話說得好,‘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強老區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授之以漁,使他們都能掌握一項就業本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習近平用一句諺語點出了“扶智”的重要性。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習近平 民諺話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