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十九大一周年百姓說變化:醫生診療從“線下”走向“線上”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唐弢 黃筱 黎華玲)9月的一天,杭州外賣小哥王健生送完最后一單外賣后,在距離醫院30公里外的一家餐館里,通過醫院的平臺視頻問診功能,“見”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骨科主任嚴世貴教授。
今年38歲的王健生,因小時候意外事故導致小腿萎縮,左腿膝蓋以下部分全部截肢。他最大的夢想是能裝一個假肢,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自從年初在浙醫二院接受了假肢手術后,每月與嚴教授的視頻復診成了他的“必修課”。
一部手機,一個APP,動動手指就能打破時空的界限,通過“互聯網+”將優質的醫療資源輻射到基層,連接到老百姓家中,已經成為當下醫療環境最大的變化之一。
在臨床工作中,全科醫生張濤最常聽到的話是:“醫生,能給個聯系方式嗎?”
“以往,由于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患者往往對某些身體的不適或指標的異常十分擔心,跑到醫院來解決困惑,其中大多數情況只是需要醫生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安慰。”張濤說,“雖然會給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手機或微信等聯系方式,但對于私人空間界限,心中免不了有小疙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求全面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一年來,在浙江,各家醫院都開始探索建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登錄平臺與患者溝通,也就成了張濤的日常工作。
“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病人可以隨時關注我,有需要時發起咨詢交流申請,我根據時間安排給他回復。” 一年以來,張濤收獲了16位粉絲,與病人“親密互動”43次,其中有一次還是在北京出差開會時完成的視頻問診。
更讓張濤感到便利的是,平臺與院內數據的互通,可以讓他隨時調閱患者信息,實現移動辦公,更高效地管理病人。“我可以將患者根據病情分組,也可以根據需要給每組甚至個人發送宣教材料、隨訪表等信息。當我點擊病人的院內報告,就可以直接了解他們的病情變化,更重要的是,院內數據讓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與高效簡約的就醫入院流程環節并行的是診治環節的智慧設計和精準發力。數據互聯互通的醫療體系,讓患者問醫復診更便捷。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為例,聯通線上線下的“互聯網診療平臺”,全院1400名醫生在線,實現了基于線下醫院的全面互聯網醫療服務。
現在,當遇到有需要的患者,張濤都會讓他們掃一掃自己的平臺“二維碼”。張濤表示,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他與患者的黏性增加了,同時也快速樹立和傳播了他的個人品牌,越來越多的患者知道了醫生的業務專長,能更精準地為有需要的患者服務。
編輯:趙彥
關鍵詞:十九大一周年 醫生診療 線下 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