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一位赤腳醫生的40年從醫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姚樹坤訪談
人物簡介:
姚樹坤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消化病專委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消化病分會副會長,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疑難疾病,主攻慢性肝病和功能性與動力障礙性胃腸病。
◆《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我國慢性病患病人數3億左右,其中65歲以下人群占50%,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
◆據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3.2%,患病人數達2.45億,北京地區成人患病率達35.9%,介于正常值和高血壓診斷標準值之間的人群為41.3%。
◆世界衛生組織對慢性病發病的原因有權威解讀:遺傳因素占15%,自然因素占7%,健康保障占8%,社會因素占10%,個人生活方式占60%,人類可以靠規范這60%來達到健康目的。
當記者向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姚樹坤發出采訪邀請后,他爽快地應允了,并表示,從醫40余年,疾病譜的變化讓他憂心忡忡,“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它不同于衛生科普。”他認為,除醫學知識傳播,還要對患者進行行為干預,而要改變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醫生必須承擔起健康教育第一人的責任,這對于擁有3億以上龐大慢性病患者的中國至關重要。
學醫的好苗子
“國家恢復高考了,你應該去考大學。”1977年,河北安平縣一個小山村,19歲的赤腳醫生姚樹坤正在為一位患者診治,有人跑來興奮地對他說。
此時的姚樹坤高中畢業后,已在農村當了近4年的赤腳醫生。
幼年時,書籍很少,博聞強記的“姚家小子”經常被鄰家珍貴的古籍藏書吸引,抱著《中華活葉文選》等書中的文言文如饑似渴地閱讀,經常忘了回家吃飯。“古籍中只有部分句子有注解,因年幼理解力有限,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才能加深理解。”也因此,姚樹坤對傳統文化以及古文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名言撥動了少年姚樹坤的心弦。“先生”為村人診治疾病、解決痛楚,村人對“先生”的尊重和崇敬,使他對醫生這個職業產生無限的向往。“我的祖輩中曾有人為醫,我的父親對傳統中醫及現代醫學均有了解,高中語文老師用針灸為學生治病,也教會了我行針”,這些影響使少年姚樹坤天然地親近中醫,《雷公藥性賦》《頻湖脈學》《神農本草經》等這些中醫典籍他愛不釋手,由于勤學好問,領悟力強,高中時便具備了給人開藥方的能力。
1974年,尚未恢復高考,高中畢業的姚樹坤毫不猶豫回到農村老家,當了一名赤腳醫生。由于上學期間成績優異,又有醫學基礎,回村后很受重視,被公認為是學醫的好苗子。
在當赤腳醫生的4年時間里,姚樹坤從中藥的采集、收購、識別、加工、炮制都深得老藥師親傳,患者對中醫大夫“摸脈看舌說病情癥狀”的嚴格要求,更使他練就了一套過硬的中醫童子功,“那時的中醫要通過摸脈看舌后說出病人的癥狀,如果說得不對,即使開了藥方,患者出門后也會扔掉。”隨著醫術的不斷提高,一些疑難復雜病人開始陸續找他診治。
1978年,乍暖還寒時節,“春天的故事”響起前奏,19歲的姚樹坤結束4年的赤腳醫生生涯,踩著時代的鼓點,帶著新奇與夢想,走進河北新醫大學(現為河北醫科大學),一頭扎進中西醫課程的海洋,中醫四大基礎、中醫內外婦兒科、針灸等,西醫基礎與臨床全部課程幾乎占據了他的全部時間,“那時候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專業學習上”,時代在醞釀激情歲月,姚樹坤夢想成為“一代名醫”,那時的他已是“初生牛犢”,嶄露頭角。
敬業的好醫生
天道酬勤,夜以繼日的苦讀與鉆研以高姿態回報了這個年輕人,1982年底,姚樹坤以平均分95.4分、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并被分配到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成為一名內科醫生,并開始了3年的培訓輪轉,“那時我在普外科輪轉還做過幾十臺外科手術,包括胃大部切除術”。
輪轉結束后,姚樹坤曾做過整整1年的大內科住院總醫師,“這一年每天24小時365天吃住在醫院,那時沒有ICU,晚上、節假日遇到危重病人或者突發情況都要靠自己帶領住院醫師和進修醫師搶救,所有涉及內科的會診,全院急會診、手術室急會診要及時處理,負責帶教進修大夫和剛畢業住院醫師的臨床工作,及全內科所有醫生的排班等一些行政工作。”姚樹坤對這些高強度的工作安排,沒有不適,相反,他把這些辛苦、勞累、付出當作人生經歷的寶貴財富。
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擊著心田,世界那么大,有些人想去看看,有些人想出去走走,世界先進國家的理念和知識吸引著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那個時代,似乎每一個人都鉚足了勁地長本領,姚樹坤也懷揣百煉成鋼的意念去了日本。
1988年,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修1年回國,他帶回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術,還有先進的理念,“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獲,只有專業出色,才能得到同行和病人的尊重和認可。”后來,因貢獻突出,姚樹坤被提拔為河北省衛生廳副廳長,即便已“良醫良相大道歸一”,但他依然堅持每周出兩次專家門診,查房、帶研究生,全身心撲在工作上。
問道京華杏林路
古人講“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一名優秀的醫生需要具備高尚的醫德、精湛的技藝。姚樹坤引用《言醫選評》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固神圣之業,……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于古今之書,而后可言醫。”他一直以大醫精誠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專業實踐中不斷進取。
中日友好醫院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最現代化的醫院,也是衛生部直屬醫院,2006年他被調到中日友好醫院擔任副院長。接到中日友好醫院任職通知時,他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在更高的平臺上,只有奮力拼搏才能不辜負時代的重托”。他先后承擔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和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科研教學工作碩果累累。
“臨床醫生的職業定位是生命和健康的守護神。是健康照護的提供者,是診療方案的決策者,是健康教育者。”姚樹坤對第一次來向他報到的學生希珍說,他特別重視醫學人文素質培養,在培訓和帶教過程中,他對學生強調醫生的責任和使命,“醫生是有尊嚴、崇高的職業,屬于社會精英,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仕子之心和‘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在診治患者同時,一直關注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并極力倡導規范與加強健康教育。
2009年,姚樹坤成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的人生又邁上一個新臺階,用他的話說就是“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強了。”面對慢性病群體的調查數據,如何才能有效解決日益嚴重的問題?他在履職期間一直苦苦尋找著答案。
今年兩會期間,姚樹坤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針對我國日益增長的慢性病提交了一份提案,他認為治標應先治本,想要真正健康必須加強健康教育,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少得病甚至不得病。同時,他認為,慢性病有個積累的過程,是長年累月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造成的,需要醫生和專家從預防和健康教育的層面來思考。“社區醫院是健康教育的主戰場,家庭醫生、全科醫生是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假如能在社區、群眾中實行健康教育,為百姓宣傳、灌輸這些知識,改正他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百姓就會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國家醫保的負擔就有望緩解。來我這兒看病的人,我就是他的健康教育第一人,讓他少生病、不得病、身體健康是我的目的,因此,我也呼吁更多的醫生能擔負起健康教育的責任。”
編輯:趙彥
關鍵詞:赤腳醫生 政協委員 中日友好醫院 姚樹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