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少吃主食會影響人長壽嗎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 高慧 陳鎮燕 姚穎
最近發表于《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引發公眾的關注。研究是由美國波士頓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的Scott D Solomon團隊共同完成的。他們把美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15428名45~64歲成年人進行隊列研究,隨訪25年,評估這些人從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中獲得卡路里的比例。而后,與亞洲、北美、歐洲國家的8個前瞻性隊列研究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
結果表明,中等劑量的碳水化合物飲食與低劑量相比,死亡風險大幅降低,和高碳水化合物組相比也略低。研究人員估計,從50歲起,中度碳水化合物組的人平均預計可以再活33年;碳水化合物占總攝入能量比低于30%的人壽命預計將會縮短4年。
有媒體解讀這一研究,得出“中等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是長壽的關鍵”的結論。筆者看完原研究后,發現這個研究本身并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屬于是過度解讀。研究者本身也強調了,這是一個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低碳水化合物和死亡率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攝入碳水化合物,過低過高都不好
中等劑量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是長壽的關鍵。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低碳水化合物和高碳水化合物均不利于長壽。果真如此嗎?該研究數據主要來源是一個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的研究。數據來源于1987年~1989年的一份調查問卷報告。這個研究的結論只說了飲食和死亡率的關系,沒有涉及其他因素,比如說運動、抽煙和喝酒的習慣等。下面讓我們仔細剖析一下該研究。
首先,為什么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壽命短?在20世紀80~90年代,所謂低碳人是指愛吃肉的人,甚至是吃快餐、漢堡的人。這些人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說抽煙、酗酒和不運動等。而在這個研究中,這些人卻成為“低碳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意味著碳水化合物比例過低,不到總熱量的40%。那么超過60%的熱卡就會由脂肪或者蛋白質供給。這意味著蛋白質或者脂肪攝入過高,也提示動物性食物攝入過多。而動物性食物攝入過多,飽和脂肪酸攝入超標的可能性增大,從而增加了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同時植物性化學物質攝入則會減少。長此以往,容易引起酸中毒、便秘,營養素缺乏,酮體在體內積累也將增多。酮體的積累已經被證實是血管和組織損傷的潛在因素。
該研究還顯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不健康。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指碳水化合物比例大于70%,這意味著只有小于30%的能量來源于蛋白質和脂肪。通常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占總能量的15%左右,脂肪供能比占30%左右。這種飲食模式很可能出現蛋白質不足或者必需脂肪酸缺乏和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同時碳水化合物比例過高,飲食很難做到低升糖指數(GI)飲食。低GI飲食可以控制體重,減少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等。因此,與其說中等碳水化合物飲食重要,倒不如說均衡膳食重要。事實上,那些嚴格遵從膳食指南、營養均衡的人才會更加健康,因為他們有更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需要更多更嚴格的臨床研究加以證明
在該研究中,估算50歲的參與者飲食模式為中等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比例為50%~55%)的可能預期壽命為33.1年,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攝入比例不足30%)組預期壽命可能為29.1年,差異為4年;而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65%)預期壽命為32年,差異為1.1年。
該研究開始的6年,研究者進行了問卷調查,隨后的19年并沒有,他們假定被研究者的飲食結構并沒有任何改變,這里就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漏洞,并且沒有涉及運動、抽煙、喝酒等因素,所以這個結論需要更嚴格的臨床研究去證實。
這項研究并非發表在《柳葉刀》主刊上,而是旗下的一個子刊。該研究相比于去年發表在《柳葉刀》正刊上的PURE研究(橫跨18個國家,納入13萬多人),其科學性、嚴謹性和可推廣性值得商榷。
編輯:趙彥
關鍵詞:少吃主食 影響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