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畫所承載的歷史記憶
畫者,文余之事也。古人畫畫,大多是政務之余,文學創作之余的率性之作,除了少數宮廷畫師以外,很少有現在所謂的專業畫家之說。記得很多年以前,浦江的月泉學社成立,我曾寄語在場的青年畫家們:“功夫在畫外”。建議他們熟讀《古文觀止》以及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以期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浸潤他們的心靈,進而,浸染他們的畫作。時過數年,審閱今天青年畫家的創作現狀,依然有美中不足之慨。像吳茀之先生那樣詩書畫俱絕的畫家哪里去了?我們過于強調技法,追求獲獎,以致于迷失了中國畫藝術的本義。
首先,中國畫是一門很現實的藝術,是人民追求生活美的需要。誰家的新房落成了,誰家嫁女兒娶媳婦了,都會想到請一位畫家來畫一幅畫,以裝點門面。如果家里掛著一幅名畫家的作品,主人一定特有面子,接人待客也會底氣十足。在舊社會,文盲較多,很多不識字的農民卻看得懂中國畫。在信息傳播單一的時代,沒有比畫更形象生動的傳播方式了。作為土生土長的浦江人,今天,我要為我的家鄉點一個大大的贊。因為這“中國書畫之鄉”的來歷,并非浪得虛名,而是從浦江的歷史文化土壤里長出來,因為根深所以葉茂。出門在外,常聽人言:“聽說你們浦江人人人能書會畫,是這樣嗎?”這樣的話聽多了,如果自己既不能書,也不能畫,那會感到在辱浦江的門面,對不起“浦江人”這個稱呼。而事實上,“白天扛鋤頭,晚上拿筆頭”“拿起鋤頭干活,放下鋤頭畫畫”確實是浦江農民生存狀態的一種形象描述。
在浦江人眼里,中國畫并非是高高在上,因曲高和寡而束之高閣的藝術品,而是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個伙伴,一個能帶來身心愉悅的美的伴侶。它帶著人間的煙火,充滿著泥土的芬芳。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到浦江西部山區的舅舅家拜年。每到春節,我的四個舅舅家里貼滿了各種各樣的年畫。其中有一部分為書畫原創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四舅舅家的毛主席坐在藤椅上微笑著的國畫作品,畫上有龍飛鳳舞的書法作品:“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我常常在畫作前凝視半天,內心充滿了豪情。這樣的一種熏陶和影響,是根植于內心的。記得小時候,我家有一幅吳士維先生的畫:蘆葦蕩中一只灰雁,上有題詞:“志在云霄里,翱翔萬里中;不偏南與北,應候往來通”。詩和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憶猶新。
前段時間,浦江縣前吳鄉裊溪村黨支部書記找到我,就村里的文化禮堂布置需要,希望我能根據該村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一幅對聯。我通過實地考察,寫成一聯:“名士高風風遺裊溪深處,青山綠水水潤通濟湖邊”,用以襯托該村文化禮堂中央的一幅山水畫。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琪聞訊后,將其寫成書法。這樣的一種創作實踐,本身就是鄉風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次,中國畫是一門很歷史的藝術。所有的文學藝術品都是歷史的產物,畫家的立場、境界,創作手法,都打上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烙印,如吳山明的早期作品《兩個公差》《茶農苦難史》等。我們在今天,可能通過欣賞古人的畫作,能夠窺見畫家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因此,與新聞記者一樣,畫家也是歷史的記錄者。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為人類社會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歷史記憶。如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5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又如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顯示了畫家非凡的藝術功力。
與古人相比,我們不能不感嘆,在當代畫家群體中,以展示歷史風貌為己任,兀兀窮年,歷盡心血,而完成鴻篇巨制的畫作實在太少了。有些人滿足于描摹古人,滿足于在技巧上的所謂創新。一些畫家很少看書,尤其是很少看古書。這樣的一種治學態度,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富有文化底蘊和文學內涵,無疑于緣木求魚。試想,如果張擇端不了解當時的風土人情,服飾文化、交通、樓房建筑等等,是絕對不可能創作出像《清明上河圖》這樣千古流芳的佳作的。如果顧閎中對于中書侍郎韓熙載的人物性格和政治境遇缺乏了解,又怎能如此真實而細膩地描繪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生活?說到以國畫記載歷史,我們自然會想到浦江籍書畫甸家張書旂的《百鴿圖》。1940年,《百鴿圖》創作完成,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在畫上賦詩一首,作為當時的“國禮”贈送給美國總統羅斯福。
中國畫是畫家人格精神的物化。畫家們在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如花鳥畫大師吳茀之先生的作品《籬邊大斗花》和《松樹不肯秋》等。吳茀之的寫生觀及其對花鳥畫的理念,是以革新與個人品格為根基的,體現出關照自然、高逸靈秀的人文情懷。中國畫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學元素,體現了畫家的修養和思想境界。畫如其人。吳山明就是一個有大愛情懷的人。他不忘初心,以“重返單純”為創作理念,無論是《延安五老》還是《巍巍太行》,都體現了濃濃的家國情懷。
值得警惕的是,現在有些畫家是為畫畫而畫畫,忘記了畫畫的本義。如果一個畫家在潑墨揮毫之時,能夠牢記自己“筆墨當隨時代”使命,以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時代的使命感,去創作,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就一定能夠讓傳統文化的乳汁和自然的甘露滋養自己的靈魂,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氣,更符合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畫家 中國畫 歷史 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