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黃仲山:京津冀文化軟實力提升路徑
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仲山
長期以來,京津冀區域分割是三地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要障礙,而當下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戰略成為文化軟實力突破瓶頸的絕佳契機。在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考慮將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指標,并以此為視角探索協同發展的合理路徑,提升相關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充分釋放文化協同發展的正向效應,以實現三地文化軟實力的共同提升,在區域競爭乃至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
區域分割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瓶頸
京津冀文化軟實力建設應著眼區域層級,考察分析京津冀各自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與區域整體水平的關系。從地理上看,城市的文化傳統與文化發展脈絡,必然受區域大環境的影響。從京津冀范圍來看,北京和天津在歷史上,尤其是近代以來被賦予了特殊的城市功能,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內涵特征在許多方面超出了區域的限制,但區域文化的特殊印記和共性特征卻無法改變和超越。以國內三大城市群來分析,京津冀區域文化的內在結構并不比長三角和珠三角更為復雜,相比而言,京津冀歷史文化相互聯結的脈絡反而更為清晰。雖然三地分別以京味文化、津門文化和燕趙文化來闡釋各自的文化內涵,但其中所體現的風貌氣質卻有許多相通之處,形成三地文化溝通和協同的歷史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區域文化的整合難度系數小,京津冀區域協同牽涉到很多因素,其中行政壁壘形成的區域分割對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阻礙是最為突出的。
區域分割造成的最根本障礙來自思維方式,條塊分割狀態伴隨的是零和思維。實際上就京津冀而言,這種區域分割現象雖然自古皆有,但直到近代以來才逐漸強化。主要原因是發展水平的差距拉大,撕裂了區域內各單位的天然聯系。整體來看,京津兩地與河北發展水平差距要大于長三角的上海與周邊江浙地區差距,也大于珠三角廣深兩地與周邊其他地區差距。這種差距進一步強化了區域分割的功利思維。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部分障礙都與之相關,文化的協同也不例外。文化事業與產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圈地思維”,降低了文化的品格和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思維方式上的突破,首先應從文化領域發其端,領其風氣,形成協同共贏的思想氛圍。
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踐層面,區域分割首先造成文化遺產資源梳理的局限。在梳理自身文化傳統時,自覺或不自覺地限定于自身地理疆域,造成歷史形成的自然脈絡被人為切割,歷史文化的根系被人為隔斷。比如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京津冀三地傳布很廣,但各地申報非遺名錄或整理資料時,出于利益考慮,往往突出本地的傳承歷史,略去甚至刪去地區之外的印跡。其次,區域分割導致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視野狹窄,縱深受限,使文化發展所需的資源配置體系產生結構性矛盾。如果缺少足夠的縱深來疏解和消化產業發展帶來的人員和資源需求,那么許多業態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再次,區域分割使文化喪失包容精神,削弱人們的情感認同,使區域很難形成整體文化凝聚力。一個城市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在于是否具有主動吸收、聚合周邊地區文化,進而融合、更新、創造新文化的能力。
區域文化協同對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正向效應
文化軟實力是衡量文化協同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只有各地的文化軟實力在協同發展中得到有效提升,才能體現協同的正向效應,促進區域文化由淺層一體化向深層一體化演進。作為文化協同發展的成果,文化一體化格局的形成與深化也是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
在長期的文化建設實踐中,搞清區域文化協同與各地自身文化軟實力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容易。這需要一系列實踐成果的驗證,形成令人信服的因果鏈條,即文化協同發展正向的效應大于可能產生的負面風險,至少能填補前期各項溝通和資源投入所付出的成本。但事實是這種正向效應多數體現為長期效應,而不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收益,因此常常無法在市場可容忍的周期內形成正反饋效應。這也是區域文化協同發展在推進過程中的難點所在。比如在京津冀三地重新整合文化產業的生態體系,必然會使產業資源向實力較弱的地區傾斜,以填補短板,等到一個更為健康、抗風險能力更強、體量更大的生態體系建構起來,三地的文化產業發展都會打開局面并從中收益。盡管這種長期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但過去這種長期效應很難轉化為協同發展的有效動力,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長期的潛在效應很難戰勝短期的實際誘惑。這就需要政府牽頭制定長期規劃,不計較一時一地的利益得失,從戰略層面深入考慮并積極推進區域文化協同,才能繞開市場短期循環的迷局,使地區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長期布局中獲益。
放在一個謀劃長遠的戰略層面來分析,區域文化協同對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的正向效應尤其明顯,大致可體現為凝聚效應、示范效應、耦合效應與互補效應。凝聚效應主要是共同的價值體系所產生的向心傾向,文化協同最重要的實踐是統一建構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無論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區域,文化價值體系都是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存在的根本。它包含了道德理念、人文素養、審美趣味、文化情懷等內容,從觀念和情感上形成文化的感染力與感召力,在文化共同體內形成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種正向元素。正是這些正向的價值元素和精神力量一點點地累積,推動區域文化的健康發展,為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源源不絕的精神動力。示范效應就是先進帶動后進,強勢引領弱勢,使系統內的發展水平更為均衡。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其示范引領作用首先應在區域內得到體現,一些有效的發展模式、先進的發展理念、科學的發展布局,都是區域內其他城市效仿的標桿。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的氛圍下,各方在主觀意愿和客觀條件兩方面都得到強化和改善,京津對河北發展的幫扶力度將更大,河北向先進看齊的目標將更明確,示范效應得到明顯強化。耦合效應就是區域內各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協同形成增力,拉動區域整體更快發展。源遠流長的燕趙文化不僅是河北文化的底色,也是京津文化的源流之一;同樣,京津文化也對河北文化產生影響,在文化傳統中形成先天的溝通基礎。如果京津冀加強聯合,將會釋放巨大的能量,使三地文化軟實力更上一個臺階。互補效應就是通過科學規劃,協同步調,根據各自文化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避免重復投資和低水平建設,通過互補與整合,實現各文化體健康強勁的發展。京津冀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互補且相互支撐的文化生態,決定了區域一體化的道路能夠走多遠。
以文化軟實力為重要指標推進文化協同發展
有學者認為,“區域文化凝結區域發展的歷史,也開拓著區域發展的未來”。文化發展自有其獨特的規律。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恒久目標來看,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不應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百年工程、千年大計。在這個意義上,京津冀要回歸一個文化概念,真正從文化角度設計文化協同發展的體制和路徑,而不能僅僅將其看成政治、經濟等方面協同發展戰略的附屬品。如果說硬實力是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那么軟實力則是文化發展水平的指標。文化協同的具體措施和預期成果應在文化的框架內綜合考慮,不僅以此為依據設定目標,而且用來檢驗發展成果。
考察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成效,一項重要指標是文化軟實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從區域和各地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關系角度考慮,本地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能否與整個區域的提升統一起來,是檢驗區域文化協同各項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關鍵性標準。首先,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最終目標是全域提升,讓京津冀三地都能分享到協同發展的紅利,這樣才能體現共贏的效果,具有可持續性,產生出源源不絕的內生動力,如果只是部分地區得以提升,必然會損傷其他地方的積極性,文化協同發展也就很難繼續推進。其次,全域提升是較為理想的結果,苛求從起始階段就達到全域提升并不實際。文化軟實力全域提升的效果評估應是階段性的,在最初階段可采取的策略是先實現重點提升,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的全面提升。此外,全域提升并不代表均等化。由于資源稟賦、發展定位、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異,客觀來看,三地文化軟實力建設并不在同一起點上,要做到均等化發展,既不符合文化事實,也違背京津冀各自的文化定位。協同發展的核心是要統一棋局,在統一規劃下走特色發展之路,實現功能互補。有學者針對長三角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布局,提出“和而不同,錯位發展”的戰略,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在推進過程中也應遵循這種思路。再次,這種提升須是有質量的提升。不一味地追求文化軟實力各項數據的增長,而看是否真正豐富了三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是否提升了區域的整體文化形象。文化軟實力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和地區的美譽度,通過協同發展,可重塑京津冀區域文化形象,推進具有京津冀都市圈氣派、京津冀都市圈風格、京津冀都市圈特色的文化軟實力建設。通過軟實力的穩步提升,增進對內的文化認同感和對外的文化吸引力,使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體現為文化創新的無限活力,呈現為文化風貌的無上魅力,展現為文化發展的無窮動力。
在區域協同發展的路徑探索上,文化軟實力不僅是重要指標,也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應放眼全國乃至全球,而不是以鄰為壑。區域文化協同的核心理念就是打破地區本位意識,跳出自我發展循環的圈子,從大區域競爭的視野、從國際文化話語權競爭的角度出發,就會突破偏狹的思維局限,達到發展的新境界。正如《中國文化產業的區域發展戰略》中所言,“中國對外文化開放的‘升級版’,必然以強大的區域文化軟實力作為后盾”。京津冀區域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要服從國家對外交往的大局。設定、評估區域文化協同發展的目標和意義,要結合對內文化蘊含式發展和對外文化傳播交流這兩個方面,尤其是考慮與國家對外文化戰略的兼容性,增加區域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能見度,讓文化軟實力真正體現為面向國際的強大文化競爭力。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文化 發展 區域 實力 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