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老手藝遇到新知音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貴州臺江借助互聯網搭建苗寨非遺與年輕人間的橋梁
“寨子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愿意留下來認真學苗繡的人不多。”作為苗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小成長在貴州苗寨的歐東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苗繡代代相傳,不至斷絕。“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
正如歐東花擔心的那樣,面對非遺,幾乎所有的傳承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自己的手藝如何保護?保護之后又如何傳承下去?
困 境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素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苗裝盛行。銀飾是苗家姑娘嫁妝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套完整的苗銀嫁妝包括頭帽、手鐲、項圈、腳釧等,總重量達十幾斤,即使像臺江縣施洞鎮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水根這樣的老銀匠,每天連續打制,也要近兩個月時間。“一年365天,除去春播、秋收等農忙時節,滿打滿算、加班加點地干,也只能打足10套。”
同時,苗族年輕一代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多流向經濟發達、條件優越的大都市,對做工復雜的民族服飾基本不再接觸,尤其是刺繡、挑花等老手藝。吳水根的眾多同行和徒弟中,已經有很多人不再沾銀了。“我打銀32年,收了18個徒弟,很多年輕人堅持不下來就轉行了。”說到這兒,吳水根既痛心又無奈。
歐東花也有同樣的感受:“現在的傳承蠻不樂觀的,我常年往寨子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空寨子,青壯年都在外打工,年輕的小孩子跑出去上學,能守住傳統手藝的人不多了。”
“一方面,環境變化、人口快速流動,使得一些社區和村落原本擁有的文化傳統面臨傳承后繼乏人和受眾減少的雙重問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項兆倫說。“另一方面,信息和獲取信息的渠道極大豐富,非遺承擔的教化和娛樂等功能減弱。比如傳統戲曲,一年到頭總是那么幾出戲,觀眾又總是當地的鄉里鄉親,受眾自然就會越來越少。”
辦 法
挑戰的另一面,未嘗不是機遇。經濟和科學的進步,包括信息、材料、技術的極大豐富,給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為豐富非遺實踐提供了條件和機遇。而社會各界也紛紛行動起來,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老手藝的新傳承。
近日,百度啟動了“匠心中國·百度shǒu藝人”公益項目,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流,賦予非遺傳承人巨大能量。“通過對每天1.5億活躍用戶的瀏覽數據和人群畫像進行大數據分析,我們將非遺傳承人的相關內容,以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在信息流中推送給喜愛傳統文化的目標受眾。當用戶使用百度相關產品時,就能看到這些內容,從而提升非遺的認知度。”項目負責人說。
信息流中不但包括非遺項目本身,還附帶傳承人的聯系方式,感興趣的人都可以第一時間與傳承人取得聯系。吳水根欣慰地告訴記者:“前幾天,有個武漢的小伙子打我電話,說想來臺江找我學銀飾制作。只要他來,我一定用心教,把這門手藝傳下去是我的最大心愿。”
據統計,貴州共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7名。“老手藝人與年輕人之間需要橋梁,借助互聯網技術,把傳統手藝納入市場和年輕人的認知體系之中,才能讓傳統文化得以真正地傳承發展下去。”臺江縣文化局局長馮金國表示。
前 景
通過互聯網“引流”,除了苗繡、苗銀,百度還將金氏風箏、張忠強兔兒爺、熊氏琺瑯等10多個非遺項目免費上線信息流,并通過AR技術展示了皮影、木版年畫、傳統風箏的制作過程。而重點推薦的詠春拳、口技、皮影、唐卡、形意拳等20余項非遺,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1500萬次的瀏覽量。
不久前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研究報告》提到:“加強傳播工作,對于增強公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廣泛社會認同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實現保護成果共享,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非遺的傳播工作,得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表示,這只依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調動社會力量與資源,投入非遺的傳播中來,而互聯網無疑是很重要的一方。”
除了傳播推廣,互聯網還將人們在線上對非遺的關注轉至線下參與。覆蓋1379個非遺類別的“非遺百科”欄目,用戶只要搜索“皮影”“榫卯”“濰坊風箏”“桃花塢年畫”等關鍵詞,便能看到形式豐富的非遺內容。而“口技專題”活動開通了“拜師學藝”通道,用戶可以在線報名拜師,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弟子。
“老一輩人的想法還比較傳統,擔心把手藝傳給外人,會被搶生意。我認為這種觀念需要轉變,好的東西就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借助互聯網平臺,吳水根廣收門徒,思想也變得更加開放。“生意一個人做不完,想要把苗銀做大做強,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下一步,在加強非遺保護以及推進傳統工藝振興方面,項兆倫提出要朝著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從工作來說,要著眼于進入現代生活、提升大眾生活品質,著眼于促進就業、改善從業人群生活;從工藝本身來說,不僅有用,還要好用,不僅現在有功用,還要開發新的功用。
“有用是能進入生活,用于生活,而不只是陳設把玩。好用是講求功能設計,材料和細節處理不僅美觀,還要科學,用著順手。有新的功用是拓展開發出新的用途,更廣泛多樣地進入生活。”項兆倫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8日 12 版)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非遺 傳承 手藝 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