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李兆申委員:早期消化道腫瘤治愈不再是夢想

2018年09月19日 09:37 | 作者:劉喜梅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微創手術清除腫瘤、智能機器人無創檢測、AI系統閱片……這些目前讓年輕人都驚嘆的高科技,在我國的消化道腫瘤防控領域,已經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而在40年前,就連微創手術的概念都還沒有在醫學界被提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一句意味深長的感慨,勾勒出他從醫40年的經歷,也勾勒出我國消化道腫瘤防控40年間不斷取得的技術創新和能力突破。

彩C2018-09-19zx501_P_1_372_624_1265_1147

“早診早治”理念已逐漸成為胃癌防控共識

李兆申是消化科名醫,他身材魁梧,說話聲音洪亮,是個標準的燕趙漢子。但要說起燕趙地區的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狀況,李兆申則常眉頭緊鎖。

因為,自李兆申開始關注消化道腫瘤以來,河北省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特別是胃癌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跟當地的飲食習慣有關。

“一大碗熱乎乎的粥或者湯,一個大饅頭就著一碟咸菜,三五個人聚集在家門口幾分鐘就能大口吃完。這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北農村的主要早餐方式。”李兆申告訴記者,早些年百姓對于這種過燙、過咸的飲食會增加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和胃癌的發病率大都不知情。現在,這種過咸、過燙的飲食習慣在一些百姓中仍然存在,但總體而言百姓大都開始主動限制過多使用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和腌肉等,再加上冰箱的廣泛使用以及人們食用新鮮果蔬習慣的養成,我國胃癌和食管癌發病率得以降低。

“胃癌又被稱為‘窮癌’,是指這種癌癥的發病率跟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改革開放初期,胃癌曾在很長時間占據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而現在則是肺癌占據首位。這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化帶來的腫瘤疾病譜的變化。”李兆申向記者解釋。

雖然發病率整體下降了,但消化道腫瘤在我國的早診早治率依然較低,這也導致我國的消化道腫瘤死亡率居高不下。“其實,當一個患者確診時已經到了腫瘤晚期,那么治療的希望就很渺茫,并且晚期腫瘤不僅五年生存率很低花費也很高。而早期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5%以上,因此我們需要呼吁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篩查,把治療的節點往前移。”李兆申表示。

令李兆申欣慰的是,在他和眾多消化科同行的倡導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已經成為學界共識。并且,由國家消化系臨床研究中心和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牽頭成立的消化道腫瘤篩查中心(GICC)已經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目前已有10176家體檢及醫療機構加入,構建了覆蓋全國的網絡篩查體系,使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進行早期腫瘤篩查。

“不僅如此,不少老百姓主動來到篩查中心體檢,要求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糞隱血實驗和腫瘤指標檢測,這說明腫瘤早診早治觀念已日漸深入民心。”李兆申笑言。

微創技術不斷發展,實現了早期腫瘤的治愈性切除

技術發展,則是實現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2017年5月的一天,李兆申在上海長海醫院的專家門診區例行出門診。一位中年患者孫某自述腹脹多日,還沒等李兆申開出胃鏡檢查檢查單,孫某就主動要求要嘗試該院的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檢查,因為“做插管胃鏡太痛苦了,上次在老家就是因為拔鏡子出現了意外,至今想起來都覺得害怕”。

第二天,孫某在李兆申的指導下穿上了一件特制背心,吞服了一顆“膠囊”后,輕松地躺在了檢查床上。與此同時,他從眼前的顯示屏看到,這顆神奇的“膠囊”竟然把自己的胃腸道一覽無余。李兆申則是一邊操縱手柄,一邊專注地盯著顯示器,突然在發現一處可疑區域后,他的表情變得凝重。之后,孫某接受了一次微創ESD手術。后經病理證實,那處可疑區域是胃部的早期胃癌。

這是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的典型病例。患者要求嘗試的“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是指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這是李兆申院士領銜的醫療團隊歷時10年、持續創新的科研成果,也是全球首臺應用于臨床的磁控膠囊胃鏡。

“患者孫某所做的微創ESD手術,是目前在消化道腫瘤領域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微創技術。除了ESD技術,EMR、STER等微創技術也在臨床廣為使用。與傳統的外科手術相比,這些微創技術可以減小創面、降低發病率、減少醫療費用,還實現了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治愈性切除,使得早期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5%以上,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醫獲得感。”李兆申告訴記者。

據李兆申介紹,EMR、ESD和STER等微創技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才最早由日本、韓國等東亞胃癌高發國家提出,之后這些微創技術才引入我國消化學界并獲得迅猛發展,目前一般的三級醫院消化內科都能開展此類手術。如今,我國消化內鏡微創技術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微創手術表演已成為大大小小消化學術會議的亮點,吸引了眾多國外同行來交流學習。

人工智能讓消化道腫瘤診療技術“更加時髦”

如同錢幣的兩面,40年來我國消化道腫瘤診治事業的發展速度并不均衡———一方面是我國消化道腫瘤的診療技術讓世界矚目,一方面則是我國的內鏡醫師人才短板待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消化內鏡醫師隊伍參差不齊。有一次我到基層某醫院調研時,該醫院領導介紹,由于內鏡醫師短缺,他們不得不派電焊工幫忙進行胃鏡檢查。”每次學術會議上講到這個故事,作為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學會會長、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前主任委員,李兆申都十分寒心。

在門診時,這樣的寒心狀況也經常出現。“不少外地患者帶過來的胃鏡報告圖片,唾液、黏液一塌糊涂,這樣就很容易掩蓋病灶,不僅不能篩查出早期胃癌,就連進展期胃癌也容易遺漏。”李兆申坦言,只有真正提升消化內鏡醫師的人才質量,才能保障消化內鏡檢測的質量,才能將“真找癌”、“找真癌”的目標落到實處。

學界的憂心也得到了國家的回應。為了進一步培訓消化內鏡醫師,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7年牽頭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區域性消化內鏡培訓基地,保障了人才隊伍建設。“目前,則是已經建立了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及省市地三級質控體系,動態監測、指導全國各地內鏡中心內鏡篩查、精查及消化內鏡微創技術開展情況。”李兆申說。

實際上,內鏡醫師的水平和數量,也是影響我國磁控膠囊胃鏡推廣使用的因素之一。“磁控膠囊胃鏡系統的成功研發,是消化內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膠囊內鏡閱片是項艱辛的工作,一般的膠囊內鏡醫師一晚上閱片只能完成一兩例病例的判斷。為了把內鏡醫師解放出來,2017年我們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幾分鐘內便可處理近10萬張內鏡圖片,顯著提高了診斷效率,并實現了病變識別準確率高于95%。”李兆申強調。

人工智能在結直腸腫瘤篩查方面也魅力盡顯。據了解,我國騰訊公司自主研發的結直腸腫瘤篩查AI系統也于今年上半年上市,該系統可以每秒十張的速度分析影像,為臨床醫生提供實時的腸道病變提醒,并幫助結腸鏡操作醫生減少漏診率。根據臨床統計數據,該AI系統結直腸癌判斷準確率也達到了95%以上。

“可以說,我國在消化道腫瘤的診治方面已經做到越來越精準,越來越智能,但我們仍然應該看到我們的不足。盡管我國消化道腫瘤診療技術發展很快,然而與日本、韓國等鄰國相比,我國還缺乏被大眾廣泛認可的篩查技術,消化道癌癥早診率依然不高。因此,呼吁大家做好一級預防,秉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開展臨床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簡便易行的篩查方案并大力推廣,讓全民提升健康意識并主動參與到健康篩查中來,這樣我們才能盡早實現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的目標,才能提高腫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采訪最后,李兆申建議。

編輯:趙彥

關鍵詞:早期消化道腫瘤 治愈 人工智能 政協委員 李兆申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婷婷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香蕉伊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亚洲午夜主播在线网址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