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讓月嫂成為受尊重的職業
近年來,家政市場供不應求,家政服務員工資上漲較快,北上廣等大中城市月嫂的平均工資早已過萬元。月嫂的高薪待遇,吸引著人們紛紛進入市場,但價錢高不等于品質好。近日媒體調查指出,當前月嫂準入門檻較低,只要參加培訓就能拿母嬰護理證,甚至存在花錢買證的現象。
月嫂行業的需求提升,與家庭結構的變動有關。以前,一個孩子由雙方家庭照顧,爺爺奶奶幫忙照看,代際資源的支持有效。但隨著社會政策調整,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晚婚晚育盛行,老一輩看護的支持方式,不得不面對老齡化的沖擊,且伴隨城市化快速推進,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的地理區隔、觀念差別也在加大。對職業女性來講,一旦產假結束,最理想的方式是上班期間請人照看孩子,在一些大中城市,這已是被普遍接受的育嬰方式。可以預見,伴隨著家庭結構不斷優化和母嬰家庭人群繼續擴張,接下來月嫂市場將只增不減,需要通過服務制度的完善,進一步提高其規范性。
當前,消費者對月嫂的要求明顯提高,除了育兒、膳食搭配等服務,還希望他們掌握早教、外語等技能。但從市場的反饋來看,月嫂質量有些參差不齊,甚至有“嬰兒遭月嫂虐待”“乙肝病毒攜帶者與嬰兒共用奶瓶”等新聞頻頻爆出。《2017年中國家政服務行業發展報告》指出,目前全國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2200多萬人,但很多都是以城市下崗工人、進城務工農民為主,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具體在月嫂市場上,可以看到這一職業的歸屬感并不高,基本以“60后、70后”的年齡為主,中介公司招人難、留人難也成為一大難題。
職業歸屬感不強,反映在很多人心目中,月嫂并不是一個“高大上”的職業,特別是從準入門檻設置上,可以一窺它的含金量。2017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上,曝光月嫂證不用培訓就能拿到,牽出幾家母嬰服務協會,而他們早已被民政部門確認為山寨社團。這是個相當有代表性的例子,在許多地方,婦聯、母嬰中心和月子會所,幾乎都有推介“金牌月嫂”,甚至中介公司本身也能做資格認證。如此準入門檻,“月嫂證”不過是一張紙,不需太多的知識和技能含量,也沒有后續的成就感和成長性,當真能吸引人嗎?這一事實表明,月嫂作為一種正當職業的氛圍有所缺失。
而被稱為世界級“家政服務員”的菲傭,是一個很好的對比素材。在菲律賓,勞務輸出的“職業化”得到極大重視。在教育培訓上,不僅有大量家政機構進行免費培訓,更是在高等學校開設了室內設計、服裝工藝、社區營養、食品工藝、家政學、家庭生活與兒童開發等專業。通過了這些培訓,意味著進入了一個被國家認可、法律保護的正當職業。這里的啟示是,提升月嫂專業形象,應該積極引入“國標”認證。這方面,應該重申育嬰資格的準入機制,并且根據不同的工作經歷、服務技能等,進行不同等級的認證,從而讓月嫂成為一項受人尊重的工作,激發起人們的職業歸屬感。(扶 青)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月嫂 職業 尊重 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