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改正基因“拼寫錯誤”阻斷“蜘蛛人”遺傳
筆者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獲悉,該院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團隊,在全球首次利用堿基編輯技術成功在胚胎層面修復了遺傳疾病馬凡綜合征的致病基因。
8月14日,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治療》(Molecular Therapy)上,初步證明了堿基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上對致病突變修復的高效性與安全性。
基因“拼寫錯誤”悲劇一再遺傳
馬凡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均勻,因此又被稱為“蜘蛛人”。目前,這一疾病尚無特效藥,手術也只能減輕癥狀,且費用昂貴。患者大部分在50多歲就死亡。
劉見橋介紹,每個人的DNA都是由A、T、C、G四種堿基組成,就像是“生命字母”,而基因則是由這幾個字母組成的單詞。馬凡綜合征患者就是在“FBN1”這一關鍵基因上,A和G的位置發生了調換,發生了“拼寫錯誤”。
去年,劉見橋在臨床上遇到了一個馬凡綜合征“家系”患者劉先生(化名),父親、哥哥和他都患病,哥哥的孩子也遺傳了馬凡綜合征。經檢測,劉先生如果生孩子,至少50%的幾率會遺傳馬凡綜合征。
為了讓他的孩子不再遺傳家族的悲劇,劉見橋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幫助劉先生篩選了健康的胚胎。但他同時也在思索,自己能為馬凡綜合征患者多做些什么?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18個胚胎中16個正常
去年3月,劉見橋團隊就在全球首次發表了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于人類正常胚胎的研究。他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廣東地區高發的地中海貧血和蠶豆病。能否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馬凡綜合征的基因突變在胚胎層面就進行修復?
借助劉先生捐獻的血液和精子,并獲得其知情同意后,劉見橋團隊啟動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上修改馬凡綜合征致病基因的研究。
這一次研究中,他們沒有使用CRISPR/Cas9技術,而是采用了哈佛大學David Liu實驗室于2016年開發的堿基編輯器。通過化學反應,直接將“FBN1”突變基因中的A和G的位置進行調換“歸位”,改正“拼寫錯誤”。
結果表明,18個胚胎中,16個呈現完全正常的基因型!這就意味著這一遺傳疾病得到了阻斷。更令人鼓舞的是,經過測序鑒定,這一基因編輯技術操作沒有“脫靶”,證明了它的安全可靠。
單堿基突變疾病有了可能的治療方案
研究成果受到包括《科學》雜志在內的多個國外媒體關注。美國著名科技類雜志《連線》評價,中國將堿基編輯技術更快地推向了人類的疾病治療。堿基編輯器的開發者David Liu針對這項研究評論認為,“這很好地展示了如何使用堿基編輯器來修正一個眾所周知的點突變。”而馬凡綜合征和廣東地區高發的β地中海貧血,都屬于這類單堿基突變疾病。
“該研究對具有此類致病突變的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案,證明了基因編輯技術的基因治療潛力。”劉見橋說。
不過,他也強調,因倫理問題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以及研究可靠性、安全性的驗證等,這一技術距離臨床應用尚有一段距離。(記者 李秀婷 通訊員 白恬)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改正 基因 拼寫錯誤 蜘蛛人 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