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2毫升孕婦外周血即可查遺傳異常 專家研發無創技術
中新網上海8月23日電 (陳靜袁蕙蕓王昊寧)有效控制和預防出生缺陷,用科學的手段保障孕婦順利生育健康的孩子,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中國醫學專家找到了一種檢測更大范圍遺傳異常的可靠工具。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22日披露,根據該院楊朝勇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只需要2毫升孕婦外周血樣滴在特制的芯片上,就可幫助孕婦在孕7周以后檢測到胎兒遺傳信息,實現遺傳異常的診斷。
國際著名的微流控技術雜志《芯片實驗室》(Labona chip,IF=6)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相對于傳統無創檢測方法而言,該方法具有耗血量少(2毫升)、檢測時間早、基因覆蓋率高、遺傳篩查范圍廣等優勢,有望發展成為新一代的無創產前診斷技術。
據了解,在圍產醫學的三級防御中,“產前篩查和診斷”是最有效的實施手段。目前產前診斷測試的金標準包括羊膜穿刺術或從胎盤細胞中取樣(絨毛膜取樣),兩者都有誘發流產風險,而近年來發展的基于胎兒游離DNA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NIPT)目前僅僅局限于21、18、13三體的高靈敏篩查。
孕婦外周血中存在一定數量的胎兒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完整的胎兒遺傳物質信息,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產前診斷標志物。然而,這些胎兒細胞應用于無創產前診斷存在含量極其稀少以及背景細胞干擾非常復雜等瓶頸,通常孕婦的1mL外周血中的胎兒細胞的數量可能只有1~10個,而紅細胞、白細胞等背景細胞的含量卻十分巨大。
楊朝勇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這一挑戰性課題,發展了基于流體力學分離與免疫識別的胎兒細胞捕獲芯片(FETAL-Chip)。芯片的設計有效地結合了胎兒細胞在物理性質及表面標志物方面與背景細胞的差異,實現了胎兒細胞的高效富集。
據介紹,此次楊朝勇教授團隊新成果的問世,找到了一種檢測更大范圍遺傳異常的可靠工具,有望為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了一種更為準確、安全、無痛苦的篩查診斷方法。此外,因為芯片具有檢測便捷和可量產化的特點,該成果有望在未來成為臨床產前篩查的一線方案。
據悉,近年來,楊朝勇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從事生物分析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研究,在體外診斷、微流控技術、液體活檢、單細胞分析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編輯:趙彥
關鍵詞:2毫升孕婦外周血 查遺傳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