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為改善睡眠質量帶來新希望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與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找到了抑郁癥與睡眠問題的共病病理機制。這一成果為改善大眾尤其是抑郁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帶來了新希望。
臨床上,70%的抑郁癥患者存在睡眠問題,而有睡眠問題的群體罹患抑郁癥或焦慮癥的風險亦顯著高于睡眠正常的群體。這種緊密的關系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發現了,但對兩者關系背后的腦機制并不清楚。為解開這一謎團,中英合作團隊利用當下流行的技術——腦功能影像數據,通過對大量的腦影像數據進行分析,找到了調治睡眠質量與抑郁癥狀之間關系的腦神經環路。
中英合作團隊整合了美國人腦連接組計劃(HCP)及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這兩大國際腦影像數據庫,對近萬名被測試者的影像行為大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睡眠質量較差人群的外側眶額皮層(負面情緒相關的腦功能區)、楔葉(自我相關的腦功能區)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短時記憶相關的腦功能區)等腦區間的信號同步性顯著升高。同時,這些神經環路在具有較高抑郁癥傾向打分的人群中,也呈顯著升高模式。科學家由此推斷,這些信號的同步性增強,調治著抑郁與睡眠間的關系,這些腦區間的連接增強,使得特定人群長期處于某些負面情緒中,進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抑郁癥患者,近10年來增速達到18%,抑郁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殘的首要因素之一。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該項研究之于公共健康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找到抑郁和睡眠問題相關聯的腦神經環路,意味著未來有可能在臨床層面,為針對這兩種心理問題的治療提供新的靶點腦區。而通過對這些腦區進行特定的刺激,或將同時改善抑郁癥狀和睡眠問題,繼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健康標準。睡眠問題不僅是抑郁癥的孿生兄弟,還與各種壓力和疾病相伴相生。國際睡眠疾病分類中包含了90多種睡眠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近2.6萬人的調查發現,27%的人存在睡眠問題,美國的失眠率為32%至50%,日本20%,我國在30%以上。睡眠障礙已經成為威脅世界各國公眾健康的一個突出問題。
睡眠不足不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由于睡眠問題導致工作效率降低,患有失眠癥的勞動者平均每年大約浪費掉7.8個勞動日。由于睡眠質量差引發的各種疾病所帶來的社會負擔更是難以統計。睡眠問題是一種現代病,但要用現代醫療技術解決這一問題,還要假以時日。
梅 舟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改善睡眠質量 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