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為攻克阿爾茨海默癥 中國科學家入海“采藥”
上山采藥是中國傳統醫學獲得藥材的方式,而今中國科學家正加速研究從海洋中獲取治療疑難雜癥的新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科研團隊參與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日前順利完成三期臨床試驗。
結果顯示,這種來源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新藥,在認知功能改善的主要療效指標上達到預期,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
專家表示,這種新藥新穎的作用模式與獨特的多靶作用特征,為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研發開辟了新路徑,并有望引領海洋糖類藥物研發新浪潮,促進中藥理論與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深度融合,對提升中國在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具有深遠意義。
GV-971早期研發源于管華詩帶領的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藥物研究團隊,進一步深度研發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綠谷制藥接續完成。
“海洋天然產物的特殊結構和生物活性,對治療腫瘤和神經疾病等具有特殊效應,成為人類治療疑難雜癥的新希望。”今年79歲的管華詩說。
據介紹,人類已發現3.5萬個海洋天然產物,其中一半以上都有生物活性,遠比陸地上動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要高,而且還有很多未知的海洋天然產物,因此海洋能提供大量藥物先導化合物。
“迄今為止,全球只有13個海洋新藥上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潛力巨大。”管華詩說。
在已上市的13個海洋新藥中,中國貢獻其中一個,就是管華詩1985年研發的藻酸雙酯鈉,它是從天然海藻中提取出的多糖硫酸酯類藥物,用于預防和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
管華詩團隊正在青島打造中國“藍色藥庫”,已初步構建了海洋生物資源庫和海洋藥物相關信息庫,未來將重點開發海洋小分子藥物、海洋糖類藥物、海洋中藥和海洋生物功能制品。
在“藍色藥庫”開發中,管華詩帶領的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從事基礎研究,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從事產業化,臨床試驗和上市推廣則交給合作企業;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還與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組建了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初步形成了海洋藥物研發的全鏈條。
一個海洋新藥從海洋天然產物的獲取到藥品上市需要漫長的時間,GV-971花了21年時間,海洋抗癌藥物“曲貝替定”則歷經近40年。管華詩院士團隊將借助大數據和超算技術,大幅加快海洋新藥研發步伐。
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金波介紹,他們建立了包含約3萬個海洋天然產物的三維結構數據庫,也初步構建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所有藥物分子靶點數據庫。
“我們將依托青島、濟南和無錫的超算資源和已建立的數據庫資源,將海洋產物三維結構與藥物分子靶點數據進行比對計算,就像是將‘鑰匙’和‘鎖’進行比對與計算。”楊金波說。
楊金波表示,過去藥物篩選是微量海洋天然產物對藥物分子靶點的盲試,應用超算技術則是大數據計算與匹配。這項技術將把海洋藥物篩選準確率從不足20%提升至60%以上。
管華詩告訴記者,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海洋新藥研發,將是“藍色藥庫”的優勢和重點方向。
“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癥,16個國家進行了130多個藥品的試驗都失敗了。GV-971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發,療效是多組分、多靶點、協同作用的結果。這個藥品不僅作用于頭部海馬體,還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重塑機體免疫穩態,進而降低腦內神經炎癥,阻止阿爾茨海默癥病程進展。”管華詩說。
管華詩院士團隊期待“藍色藥庫”中產生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未來三至五年有三至四個海洋新藥進入臨床研究。其中,治療結腸癌的BG136和抗HPV病毒的TGC161有望率先取得成功。BG136是從南極冰藻中提取天然產物研發而成,擬于明年年底申報臨床研究。
青島是中國海洋科技之城,聚集了中國30%以上的海洋教學和科研機構、50%的涉海科研人員、70%的涉海專家和院士,并擁有“蛟龍”號、“科學”號和“向陽紅01”等中國海洋“科考利器”,這將為“藍色藥庫”提供強大智力支撐和源源不斷的海洋生物樣品資源。(據新華社 記者趙新兵、徐冰、張旭東)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攻克阿爾茨海默癥 科學家 入海采藥